四、图表题(第1小题4分,第2小题6分,共10分)
1.
2.(1)题中的判断可用符号表示为:
A:P∨┒q
B:p←q
(2)列真值表如下:
p q ┒q p∨┒q(A) p←q(B) A BT T F T T T
T F T T T T
F T F F F T
F F T T T T
(3)由真值表最后一列的等值式为永真式可知,A判断与B判断等值
五、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①定义不正确,违反“定义项外延和被定义项外延应全同”的规则
②划分不正确,违反了“每次划发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和“划分的各子顺应互不相容”的规则。
(2)①该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外延和被定义项外延应全同”的规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②该划分不正确,犯了“多出子面”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划分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
2.如果假定SIP为假,根据SAP与SIP之间的差等关系,可知,SAP也必假,SAP与SIP两假显然不符合上面的推断,所以,SIP必真,而SAP必假。
由此可知,S、P之间具有真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
3.一解:
① 小前提换质得:② ②为三段论第一格EEA式。
该三段论错误,因为它违反了三段论“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的规则。
二解:
EP 大前提换位得:PE 大前提换质得:PAM
① ② ③
③式为第二格AAA式。该推理错误,因为中项在两前提中均不周延。
4.该例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海鱼为正事例组,淡水鱼为负事例组,海鱼在体形,大小、种类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排除盐份的“氯化物分泌细胞”,淡水鱼在形体、大小、种类等不同,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没有“氯化物分泌细胞”,在正事例组和负事例组各自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可得出结论:具有“氯化物分泌细胞”是海鱼肉不咸的原因。
公式:相关情况 被研究现象
场合
…… …
……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5.论题:一个民族谋求文化的发展,必须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论据:这一段话中除论题外的话。
论证方式:演绎论证。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论证方法:间接论证中的反证法。
六、证明题(8分)
证:∵大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
根据三段论原则:“前提中有一否定,则结论必否定”和“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必特称”,
∴大项P在结论中周延。
根据三段论规则:“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一定周延”,可知,大项P在前提中必周延。
∴大前提必为MOP。
∴大前提否定,根据三段论规则:“两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可知,小前提必为肯定判断。
又∵M在大前提中不周延,而三段论规则:“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小前提必为MAS。
∴该三段论为第三格OAO式。
七、综合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设A表示“A说真话”,余类推
(1)将A、B、C、D、E五人的回答用符号表示如下:
①A:A∧B
②B:B
③C:B→C
④D:┒A→┒C
⑤E:┒A
(2)分析:
AE之说为反对关系,根据矛盾律,必有一假,可见,说假话者必在A、E之间,
而五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因此B、C、D为说真话者。
由②③可推出:⑥C
由④⑥可推出:⑦A
可见A不得说假话者,那么说假话者为E。
2.设:用“p”表示“破获03案件”;
用“q”表示“乙与丙是好朋友”;
用“甲”表示“甲是罪犯”;
用“乙”表示“乙是罪犯”;
用“丙”表示“丙是罪犯”。
由题中给定的条件:
①P←甲∧乙∧丙
②┒p
③┒甲→┒乙
④┒乙→q
⑤┒q
⑥┒(甲∧乙∧丙) 由①②得,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
⑦┒甲∨┒乙∨┒丙 由⑥得,根据联言选言转换关系
⑧乙 由④⑤得,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⑨甲 由③⑧得,根据同上
⑩┒丙 由⑦⑧⑨得,根据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结论:甲、乙是罪犯,丙不是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