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自学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历年真题分类检索

浙江省2002年1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试题 (清晰word版)(四)
2013-02-11 17:38: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四、辨析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错或不正确。
    诚然,艺术和科学在处理特定嫩容时所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艺术是以审美或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特定的内容的,科学则以理论的方式来表现特定的内容的。
    但是,科学之所以采用理论的方式,是因为每一门科学都以现实世界的某一方面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而艺术却是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的,故命题的前半句话表述错误。
2.错或不一定。
    确实,作品的主题思想总是与作家的创作意图相关联的,但相关联并不是相吻合。事实上,两者之间总存在着某种程度不一致。
    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家的主观意图通过语言塑造的人物、生活故事或意境等艺术形象来传达时,其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常常会溢出(有时也可能不足表现)作家原来的设想;二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体悟到或所发掘出来的思想意义,往往与作家的创作意图有出入。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评价文学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要把古代文学作品与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文化历史的发展方面去进行考察,评价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是不仅要看到古代文学作品在当时历史条件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还要指出它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在今天条件下对于人民的意义和作用。
2.文学具有美悦作用是因为:
一、文学反映的对象是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由于是从审美关系的角度来描绘人生、社会和自然,故文学的内容有美悦的特质。
二、文学是作家按审美理想和美的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对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加工与提升,因此,它的形式具有美的价值。由是,这两方面相统一的文学作品无疑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一、典型人物的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环境不仅是人物生存的条件、活动的舞台,而且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动力和依据。即是说环境塑造性格。
二、典型人物的性格一旦从环境中形成,就会能动地影响环境,使环境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变化。环境的影响能改变人,人也能影响、改造,乃至创造新的环境。
总之,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
阐述较好。
2.在题目所示情况下,出现共鸣的主要原因是:
一、作为鉴赏客体,通常应该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能够突破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从中表现出人们生活中某种带普遍性的思想感情和被称之为“共同美”的东西。
二、作为鉴赏主体,处于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读者,存在着与人类的基本要求、精神素质相关联的共同性。正是这种共同性的存在,人们有能力、也有兴趣欣赏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作品。
三、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鉴赏客体与鉴赏主体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共鸣,还由于某些客观条件在起着作用(即勾连主客体之间感情通道的作用),如类同的社会矛盾,近似的生活处境或相同的实践经验等。
阐述较好。

B卷
一、填空题(每空,共20分)
1.M•H•艾布拉姆斯
2.反刍
3.情感评价
4.音乐性  本色化
5.再现性想象  相似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6.流派风格  个人风格
7.古典主义
8.主体审美心理结构
9.有机性  互补性
10.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
11.原型意象  抒情母题
12.诠释式批评  评点式批评

二、选择题(每小题,共15分)
    1.C        2.C         3.C           4.A            5.D
    6.AC       7.ABD      8.ABCDE     9.ABC         10.BCDE
   11.ABCD    12.BCDE    13.ABC       14.ABCDE     15.A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指文学文本中叙述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似乎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
3.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
5.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Tags:自学考试 历年真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浙江2002年1月自学考试《文学概论.. 下一篇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外贸英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