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采访“透视”法
2.鸟瞰法
3.无意注意
4.“晒衣绳式导语”
5.新闻文风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记者的各项素质中,职业敏感性属于( )
A.政治素质 B.业务素质 C.心理素质 D.身体素质
2.记者访问中的“搭桥”艺术,一般应在访问哪个阶段使用?( )
A.接近阶段 B.融洽阶段 C.沟通阶段 D.激发阶段
3.新闻报道中“记者漏夜出击……”这样的语句充分反映了新闻采访的( )
A.新闻性特点 B.突出性特点 C.灵活性特点 D.持续性特点
4.增加感性认识,属于新闻采访的( )
A.作用之一 B.方法之一 C.原则之一 D.任务之一
5.记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这是新闻采访( )
A.指导思想的要求 B.工作准则的要求
C.工作路线的要求 D.工作技巧的要求
6.我国较早的驻外记者,《饿乡纪程》、《赤都心使》两书的作者是( )
A.黄远生 B.范长江 C.邵飘萍 D.瞿秋白
7.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刺激对方情绪的提问方法是( )
A.激发式提问 B.开放式提问 C.闭合式提问 D.迂回式提问
8.知情者和目击者为记者提供的材料属于( )
A.第一手材料 B.第二手材料 C.第三手材料 D.第四手材料
9.既当工作人员,又当记者,这种情形属于( )
A.开座谈会 B.交叉采访 C.蹲点采访 D.易地采访
10.隐性采访是一种( )
A.不随身携带记者证的采访
B.记者化装成普通人进行采访
C.记者全身心体验的采访
D.不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
11.为研究某一问题或批评某一错误而进行的访问活动,是指( )
A.因争论访问 B.因问题访问
C.因经验访问 D.因事件访问
12.记者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是( )
A.学习理论 B.撰写报道
C.采访新闻 D.搞好通联
13.对新闻采访写作学正确的认识是( )
A.有“学”无“术” B.无“学”有“术”
C.有“学”有“术” D.无“学”无“术”
14.1997年1月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制订者是( )
A.中共中央宣传部
B.国务院
C.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
D.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15.勤写记者日记是( )
A.深入采访的方法 B.学习理论的方法
C.广交朋友的方法 D.积累资料的方法
1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属于( )
A.人物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风貌通讯
17.《北京晚报》的消息《两名大学生玩命》是按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安排层次的,这种结构称为( )
A.倒金字塔结构 B.金字塔式结构
C.散文式结构 D.交叉式结构
18.在消息分类中,特别注意时效的文体是( )
A.经验性消息 B.动态消息 C.综合消息 D.述评性消息
19.新闻特写的特点是聚焦性、描绘性和感染性,它主要文学表现手法再现( )
A.现场情景 B.事件过程 C.人物形象 D.风貌特征
20.一般说来,消息的情节是概括地叙述,有时不见情节,只有概貌;而通讯( )
A.也可以只有概括地叙述,不见情节
B.必须有真实的且又能吸引人的情节,但不必描绘
C.必须有真实的且又能吸引人的情节,还要对情节作独立的形象的描绘
D.有时情节甚至可以合理想像,并加以独立的形象的描绘
21.交通新闻属于( )
A.时政新闻的范围 B.社会新闻的范畴
C.科技新闻的范畴 D.经济新闻的范畴
22.在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中,简讯大多( )
A.以“集纳”专栏出现 B.以异题同构的形式出现
C.以同题异构的形式出现 D.单独成篇出现
23.写作中行文的最小意义单位是( )
A.层次 B.自然段 C.句子 D.结构段
24.新华社的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曾引发一场讨论,焦点是( )
A.通讯写作能否想象
B.通讯写作能否“合理想像”
C.通讯写作能否联想
D.通讯写作能否虚构
25.新闻语词中最能出彩的词是( )
A.形容词 B.动词 C.助词 D.惊叹词
26.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中,最基础的一点是( )
A.要善于访问 B.要善于观察 C.要善于抒情 D.要善于夸张
27.关于“本报讯”的正确论断是( )
A.这是消息独有的标志
B.这是所有新闻作品共有的标志
C.这是通讯的标志
D.这是通讯社稿件的标志
28.新闻写作强调开始要守“格”,随后要破“格”,要创新。此“格”的意思是( )
A.方格子 B.格调 C.规格 D.规范的文体
29.通讯名篇《毛泽东先生到重庆》的作者是( )
A.范长江 B.邹韬奋 C.方纪 D.彭子冈
30.1942年延安整风时,《解放日报》改革文风,曾经在8月4日发表社论,题为( )
A.《致读者》 B.《报纸的新的文风》
C.《人人要学会写新闻》 D.《西瓜兄弟》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记者新闻观察的特点有( )
A.观察的直接性 B.观察的综合性 C.观察的客观性
D.观察的精深性 E.观察的繁琐性
2.记者如何掌握内外有别的采访原则,主要是( )
A.要看新闻价值的大小 B.要看形势、识大局
C.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 D.要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E.要看记者的工作热情
3.我国记者的专业技术职称中,属于高级职称的是( )
A.见习记者 B.助理记者 C.记者
D.主任记者 E.高级记者
4.提高记者的政治素质,要努力做到( )
A.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D.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E.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5.新闻线索的作用可概括为( )
A.触发记者新闻敏感 B.指明采访方向 C.决定报道质量
D.反映事物全貌 E.揭示事物本质
6.关于“新闻公报”的正确论断是( )
A.并非新闻 B.是新闻的一种 C.就是公报式消息
D.有新闻标题、电头、导语 E.往往在开头有引导性语言
7.消息结尾写法较常见的有( )
A.小结式结尾 B.续貂式结尾 C.评论式结尾
D.号召式结尾 E.伏笔式结尾
8.交代背景材料的功能和意义主要有( )
A.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
B.对比映衬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
C.解释某些专用名词和术语
D.是记者体贴读者、为读者服务的体现
E.巧妙表明记者的观点和倾向
9.下面与“巡礼”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有( )
A.重点在“纪谈” B.也称参观记 C.又称见闻
D.还可称观光记 E.以访问人物为主
10.关于新闻写作中人称的使用,正确的论断是( )
A.采用第三人称写作有助于新闻的客观
B.一些目击新闻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反而会增加真实感
C.某些服务性新闻用第二人称会显得亲切
D.新闻写作一般都用第三人称
E.要杜绝用第一、第二人称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