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答题要点:是指镜头焦距和底片对角线长度相等的镜头,其视角接近于人眼的正常视角,对135相机来说约为50度(120相机则为80度)。这种镜头因其视角接近于人眼的正常视觉效果,称为标准镜头。
2.答题要点:又称展度和伸缩性,是指感光片按比例表达景物亮度间距的能力,也是感光片在曝光上的宽容幅度。
3.答题要点:是指画面形象所揭示的新闻事实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对所拍新闻事实的认识与评价。
4.答题要点: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一种反画意主义的摄影艺术流派。这一派摄影家针对摄影的画意主义追求诗情画意的创作原则,提出了不摆布、不干涉对象,不追求画家风格,而是尊重摄影自身特性,追求客观、真实、自然的风格和创作原则。在这一派摄影家中有著名的摄影大师布列松。
5.答题要点: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答题要点:(1)对焦不仅仅是获得清晰影像的技术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法(2)通过对焦的办法来使主体突出,使前景和背景变得稍微模糊,对焦配合光圈开度能很好地突出主体(3)为了表现空间的深度,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对焦使背景模糊,借以增加照片的空间感(4)采取追随摄影的办法,横向追随,把前景和背景拉成横的线条;或是纵向变焦追随造成“炸”的效果,有时利用大光圈,焦点在动体上,前景、背景都模糊,也能表现动感(5)拍摄新闻照片常常会碰到背景杂乱或被摄对象某些缺陷不能避开,通过对焦能有效得到改善。
2.答题要点:(1)数码相机,也叫数字式相机,是数字技术与照相机原理相结合的产物;(2)数码相机采用CCD—电子耦合器作为图象传感器把光线转变为电荷(光电转换),再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芯片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压缩后存储在相机内置的存储器内或存储在存储卡上;(3)数码相机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传输等部件,采用数字化存取模式,可在电脑上直接处理,是光、电、机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
3.答题要点:(1)感光度(2)反差(3)宽容度(4)颗粒性和分析力(5)灰雾度(或者是:感光度、密度、灰雾度、颗粒性、解像力、宽容度、反差与反差系数)
4.答题要点:(1)就是要根据景物的亮度和记录及表现景物的需要,(2)来选择适当的光圈和快门组合,(3)正确记录景物的影像于感光片上。(4)正确曝光能将原景物的亮度层次记录下来。
5.答题要点:(1)这种自动曝光模式要求拍摄者先选择快门速度值,(2)加上已预先输入的胶片感光度的值和自动测光系统测得的景物亮度值,相机便能自动调节光圈系数,使景物获得正确感光。(3)选择快门速度的主要依据是拍摄者手持相机,保持相机稳定和被摄对象运动的速度与状态。
6.答题要点:(1)发光时间极短暂,可达1/1000秒以上,因此是一种瞬间光源 (2)发出的光线极强,非一般人造光源可以比拟(3)发出的光线的成分接近日光,其色温接近日光的色温,约为5400K至5600K。
7.答题要点:(1)超焦距是指当调焦在无限远处时,从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景物之间的距离(2)决定超焦距的因素有两个:镜头焦距和光圈由于超焦距和景深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在拍摄中就可以采用控制超焦距的方法来扩大景深范围a、先选定光圈系数,查出景深近界限的方法。将自动景深表一侧已选定的光圈值对在无限远处,然后查出景深表另一侧该光圈值所对应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景深的近界限,从这个距离到无限远处都在景深范围之内。如果这个范围仍不够大,可再缩小光圈来扩大景深范围b、先确定景深范围以确定景深近界限的方法。确定了景深范围,也就等于找到了景深近界限。将镜头调焦于2倍深近界限的距离,查看景深表上哪一对光圈系数可以将景深范围包括进去,即采用哪一级光圈来拍摄
8.答题要点:(1)摄影角度的白光由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得到,这三色光即为摄影意义上的三原色(2)通过三原色光的不同比例的混合,能形成各种可见的颜色。(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青),摄影上规定,青、品红、黄这三色光分别是红、绿、蓝的补色光(3)三原色和三补色之间的关系是:a,从白色中减去某一原色,即可得到与之相对应的补色b,每种补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组成;每一种原色都是有两种补色组成。
9.答题要点:(1)采访前的准备重要的是对全局的把握和新闻线索的采集这两条,而不仅仅是准备好照相机和感光材料(2)对全局的把握关系到对新闻价值的判断(3)新闻线索的采集要思路广、眼界宽、关系多。摄影记者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广交朋友,而不能只依靠听汇报、听总结来报送新闻。
10.答题要点:(1)从新闻事件的全局和新闻人物的总体上着眼,从典型细节入手。细节使报道生动真切,使读者能看到记者所写的。观察、选取细节,是新闻摄影观察的重要着眼点(2)现场观察离不开分析比较。通过分析比较,找出新的报道角度和拍摄角度,抓住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特点(3)现场观察要注重“神”(4)善于发现并把握住新闻事件的发展高潮和人物情感的高潮。
六、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答题要点:A、影响因素主要有光源照射方向变化、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天气变化、季节变化、地域变化等;B、光线照射方向的变化对曝光的影响。(1)晴天,由于阳光照射方向不同,造成景物亮度的不同,影响曝光控制;(2)根据照射方向不同和景物受光情况,可将晴天的自然光照明分外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及晴天阴影下等;(3)顺光。景物被摄面全部受光。受光面积大,光线照射均匀,是景物最亮的受光情况。(4)侧光来自景物的侧面,又可分为前侧光和正侧光,一般情况下,前侧光比顺光须增加1/2曝光量,即应将光圈开来源:91考试 网大半级;正侧光应比顺光增加1级曝光量;(5)逆光时,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背面。根据受光情况又可具体分为侧逆光和逆光。侧逆光时,曝光时应开大光圈,与顺光时比,开大的度应为1级半光圈。逆光时,则应比顺光时开大两极光圈;(6)顶光时,光线照在被摄景物的顶端,曝光量应以其受光面积的大小来判断。(7)晴天阴影下因为是散射光,整个景物受光均匀,可按逆光的情况曝光,即至少比顺光时应开大两级以上的光圈,景物才能获得正确曝光。其他还有C、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对曝光的影响。D、天气的变化对曝光的影响。E、季节变化对曝光的影响。F、地域变化对曝光的影响。G、海拔高度也是影响曝光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答题要点:A、顺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1)顺光时,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顺光拍摄图片,缺乏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差;空间深度感和表现也较差。(2)顺光的优点是a、被摄景物受光均匀,b、利用顺光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c、顺光拍摄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3)顺光的缺点a、顺光缺乏表现力;b、被摄对象容易觉得光线刺眼,(4)如需要平均用光的大场面,采用顺光也符合表现的需要;B、侧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1)侧光时,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又可细分为斜侧光和侧光。(2)侧光是摄影最常用的光线;(3)侧光的优点有a、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b、有利于表现被摄景物的清晰轮廓;c、有利于影调和反差的层次的表现;侧光的缺点有a、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b、在反差太大时,还应补光(4)如需追求质感和景物细部影纹的表现,则不宜采用侧光。侧光表现色彩也不如顺光的效果好。C、逆光的特点与表现方法(1)逆光时,分为侧逆光和逆光。(2)逆光能强烈地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但不利于对景物层次感的表现。(3)逆光摄影是按景物阴影部位来感光,应注意感光要正确、充分。另外,还能以景物背景亮度或画面中的明亮部位的亮度来感光,拍出剪影的效果。
3.答题要点: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工作中心、报刊编辑方针等全局情况的把握,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实际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比较,选择足以体现党的政策、方针的有社会意义的新闻事实来进行摄影报道的过程。
答题要点:(1)采访前的准备重要的是对全局的把握和新闻线索的采集这两条,而不仅仅是准备好照相机和感光材料 (2)对全局的把握关系到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3)新闻线索的采集要思路广、眼界宽、关系多。摄影记者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广交朋友,而不能只依靠听汇报、听总结来报送新闻。
答题要点:(1)从新闻事件的全局和新闻人物的总体上着眼,从典型细节入手。细节使报道生动真切,使读者能看到记者所写的。观察、选取细节,是新闻摄影观察的重要着眼点(2)现场观察离不开分析比较。通过分析比较,找出新的报道角度和拍摄角度,抓住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特点(3)现场观察要注重“神”(4)善于发现并把握住新闻事件的发展高潮和人物情感的高潮。(举例说明略)
4.答题要点:(1)要想拍出新意,首先要提倡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全方位(2)对预知事件的采访拍摄要跨出记录阶段,走向见证阶段(3)要提倡多拍出乎意料的情节(4)要提倡抓取趣味性瞬间
答题要点:(1)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偶发性、不可预料的特点,对采访拍摄造成了特殊的困难,也向记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突发事件因上述特点而信息量大,常常触目惊心,引人关注(2)每一位记者都要有“时刻准备着”的心理准备(3)快速反应能力,机智、敏捷,是完成突发事件拍摄的保证,在平时就应抓紧上述各方面的训练(4)要重视对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5)要不只着眼于突发事件本身瞬间的抓取,还应重视对有突发事件引起的种种反应的抓拍。
答题要点:(1)关注生活,善抓热点(2)小处着手,大处着眼(3)深层思考,形象表现(4)以专题摄影新闻报道形式全面展示新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