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日本为了加强对东北殖民掠夺,先后颁布了
A.《产业统制法》 B.《国土计划设定要纲》
C.《产业开发五年计划》 D.《“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
E.《重要产业统制法》
32.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土地经营形式包括
A.自耕农的小土地经营 B.国有土地的租佃制经营
C.封建领主制经营 D.地主庄园制经营
E.地主土地的租佃制经营
33.工业合作运动中的组织——工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有
A.集体式 B.国有式
C.分散式 D.股份制
E.混合式
34.国民党政府对粮食统制采取的手段有
A.粮食出荷 B.征借
C.田赋征实 D.征购
E.限制粮价
35.“满铁”在东北的垄断业务包括
A.钢铁业 B.飞机制造业
C.轻金属业 D.汽车制造业
E.煤矿业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6.关税自主
37.富农经济
38.“门户开放”政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39.简述1946年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40.简述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私人资本企业的发展状况。
41.简述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失败的原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2.试论述《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危害。
43.“青岛,市区人口在1910年时只有3.8万,加上郊区人口有16.3万;到1932年市区人口增至14.6万,若加上郊区人口可达到42.6万。”
以上这段话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中的一种现象,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种现象,简要解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析其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