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39.结合作品,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刘世吾形象。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0.阅读《黄沙》,结合作品,写一篇500—700字的文学评论。要求:
(1)紧紧围绕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来写。
(2)不要借题发挥,写成读后感。
(3)表达通顺,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黄 沙
戴厚英
这几年,我的家乡小镇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是新房就砌了不少,有的还很气派,若只看外表,真和城市楼房差不了多少。
老乡们说,是黄沙给了我们一个生财之道。黄沙产自淮河,紧靠淮河的小镇可谓得天独厚。我家离河边不远,每天早晨,我都信步向河边走去,看船民们捞沙卸沙,活儿不轻。又高又宽的河堤上,到处是沙滩,人车行走,也不得不踩着沙子。那沙子又黄又亮,细腻松软如粉末,轻轻踩上去的脚步也能被它掩埋。沙粒漫进鞋口,钻进每一个脚趾缝里,那滋味儿难描难绘。
和黄沙打惯了交道的小镇人,自然很了解黄沙的脾气,他们说:沙子如贼,登门入户不用请,只要有一点空罅就行。走遍小镇看一看,再漂亮的人物,再高雅的地方,有不粘染黄沙的吗?所以,小镇实在是黄色的。
靠黄沙吃饱了肚子或者发了财的人们自然不在乎自己的颜色,他们很愿意随黄沙走遍中国。每日每夜,一车车黄沙从小镇运出去,沙车上还埋着小贩们,他们为了省几个车钱,宁可和黄沙埋在一起。
和黄沙滚在一起的人们不知不觉也具有了黄沙的习性,善于在缝隙里求生存。几乎所有的人都靠经商为生。巴掌大的地方居住着密密麻麻的人,居然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营生,还有一块立足之地,而且可以世世代代居住下去。
黄沙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和水泥石子混在一起能筑成铜墙铁壁,我想,我的老乡们也是这样的。
(选自郑洛主编:《小品文鉴赏集》,上海书店,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