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39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技术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B.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的问题
C.技术是对科学的总结
D.技术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2.在儿童学科学的诸要素中,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 )
A.探索态度
B.探索对象
C.探索过程
D.探索结果
3.下列不属于教师科技素养内涵的是( )
A.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
B.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C.能尊重儿童
D.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儿童能说出“溶解”一词语,表明儿童已形成“溶解”概念
B.儿童不能说出“溶解”这一词语,表明儿童对溶解的认识还停留在经济水平上
C.儿童能用“化掉了”来表示见到的各种溶解现象,表明儿童已形成了初级科学概念
D.儿童会用’化掉了”来表示见到的各种溶解现明,表明儿童对溶解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
5.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是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 )
A.哲学依据
B.心理依据
C.学科依据
D.社会依据
6.一般来说,“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这一目标适合于( )
A.小班
B.中班
C.中班和大班
D.大班
7.下列不属于儿童科学教育结果的是( )
A.儿童通过科学探索过程学到的知识
B.儿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和问题
C.儿童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D.教师告诉儿童的科学概念
8.下列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内部因素中,不稳定的因素是( )
A.认知能力
B.知识经验
C.个性
D.情绪
9.下列关于集体教学活动优越性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集体活动的学习效率较高
B.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间接指导较多
C.集体活动有着集中学习的气氛和紧凑的时间安排
D.集体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的机会
10.下列关于“鸟”的教育内容中,不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是( )
A.让儿童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B.向儿童讲解鸟类飞翔的原理
C.引导儿童了解鸟类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D.引导儿童了解不同鸟类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11.在下列天气现象中,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 )
A.了解风形成的原因
B.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C.观察和探常见的天气现象:冰、雪、雾、雨等
D.了解雨的成因
12.STS指的是( )
A.科学、技术和社会
B.科学技术教育
C.现代科学技术
D.科技产品
13.下列不适合农村儿童的科学活动是( )
A.认识昆虫
B.认识土壤
C.认识各种各样的电梯
D.观察玉米
14.下列关于偶发性科学活动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可以事先估计到儿童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B.活动的时间、地点固定不变
C.活动的过程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D.活动的主体具有强烈的内在探索动机
15.下列关于儿童科学活动重要性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B.有利于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
C.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科学的兴趣
D.给予儿童充分的满足,享受科学过程所带来的乐趣
16.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法是( )
A.观察
B.科学实验
C.分类
D.测量
17.在为幼儿选择饲养的动物时,错误的要求是( )
A.应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选择
B.应根据儿童的兴趣选择
C.应选择一些适合室内饲养的动物
D.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
18.儿童用脚步测量两棵树的距离,这属于( )
A.观察测量
B.非正式量具的测量
C.正式量具的测量
D.目测
19.分析教育环境的各个维度中,反映环境中材料数量多少和功能多寡的维度是( )
A.简单——复杂 &nb来源:91 考试网sp;
B.开放——封闭
C.冷硬——柔和
D.干预——隐退
20.下列动物中,不适合幼儿园饲养的动物为( )
A.猴
B.鸡
C.兔
D.羊
21.教师在创设科学桌环境时,应注意( )
A.科学桌的材料要种类齐全,数量多
B.避免放置与教学内容重复的材料
C.及时更换材料
D.不要凭儿童的兴趣放置材料
22.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以优化教育过程的评价称为( )
A.改进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23.下列关于学前儿童教育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育评价是一种纯客观的活动
B.教育评价要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C.教育评价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D.教育评价是建立在客观资料基础上的主观判断过程
24.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确定评价目的”这一步骤不涉及的问题是( )
A.为什么评价
B.由谁评价
C.评价什么
D.怎样评价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科学知识具有真理性、________、可重复性的特点。
2.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社会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和________。
3.在科学探索的第三阶段即“________”阶段中,儿童表现为验证性地摆弄物体。
4.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时,我们既要为儿童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内容的________。
5.正规性科学活动准备工作包括:知识的准备、情感的准备、材料的准备和________的准备。
6.教师在设计、组织和领导儿童开展科学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游戏的趣味性、游戏的活动性和________。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大致可分为人力资源、________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8.在学前儿童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中,常用的观察分析法有行为检核、________和事件详录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知识目标有哪些具体要求。
3.什么是间接指导?
4.简述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
5.散步和采集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6.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