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38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数学所描述的是( )
A.事物自身的特点
B.事物间的关系
C.事物的数量特征
D.事物的存在形式
2.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反映了幼儿数学学习具有( )
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
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
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
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
3.儿童最初认识空间方位关系的参照系统是( )
A.自己的动作 来源:91考试网
B.其他物体
C.自己的身体
D.其他人
4.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划分,学前数学教育评价包括( )
A.儿童发展状况的评价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乃至课程的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性评价与目标参照性评价
D.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
5.数学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数学教育内容是否恰当,从根本上看,取决于( )
A.是否考虑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和学科的教育价值
B.是否依据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C.遵循和利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程度
D.遵循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程度
6.儿童最容易感知的量是( )
A.粗细
B.高矮
C.轻重
D.大小
7.在教育评价过程中,通过与儿童谈话,使儿童思想真实、自然地流露,从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法是( )
A.临床法
B.行为检核法
C.观察法
D.作业分析法
8.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采用( )
A.触摸
B.拼图
C.讲解
D.比较
9.幼儿自编应用题“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 )
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10.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处于( )
A.数目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B.数量的感知阶段
C.数的运算阶段
D.数的运用阶段
11.儿童主动建构数概念,必须通过( )
A.学习材料的引导
B.老师的引导
C.自己的活动
D.环境的创设
1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集体活动形式
B.小组活动形式
C.个人活动形式
D.集体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13.下面各种数量关系中,不宜作为小班数学教育内容的是( )
A.对应关系
B.守恒关系
C.大小关系
D.多少关系
14.在认识“三角形”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
A.对图形进行比较
B.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5.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
A.数学能力
B.数学知识
C.数学素养
D.数学方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6.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17.如何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18.学前儿童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9.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
20.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21.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22题必做,23、24题中任选一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试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23.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
24.试析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