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菌借咳嗽、喷嚏等由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感染。
3.易感人群
婴幼儿及青少年患病率最高,但新生儿少见。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点
①季节性 冬春季发病较多11~12月开始上升,3~4月达高峰,5月始下降。
②地区性 遍及世界各地。通常大城市发病较少,中小城市及乡镇发病较多,山区及偏僻农村可多年无病例出现,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即可引起暴发流行。
③人群分布 主要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非流行年以低年龄组为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
脑膜炎球菌从上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大多数情况下只在鼻咽部生长繁殖,而无临床症状(带菌状态),部分可出现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出现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而获免疫力。如人体免疫力低下或病菌毒力强时,细菌可经鼻咽部粘膜进入血循环,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暂时性菌血症,出现皮肤粘膜出血点,仅极少数患者发展为败血症并出现迁徙性病灶如脑膜炎、关节炎、心肌炎、心包炎、肺炎等,其中以脑膜炎最多见。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细菌释放的内毒素而不是病菌的整体作用。内毒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小血管及毛细血管透性增高,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加重;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内毒素还可以引起休克和DIC.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