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螺旋体 |
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
3.疏螺旋体 |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 |
二十二、真菌 |
1.概述 |
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
2.主要病原性真菌 |
(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 (2)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
二十三、病毒的基本性状 |
1.病毒的形态 |
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
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
(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 (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 |
3.病毒的增殖 |
病毒增殖的过程 |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
(1)物理因素 (2)化学因素 |
二十四、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
1.病毒的传播方式 |
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
2.病毒的感染类型 |
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
3.致病机制 |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
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 (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 (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
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
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3)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
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 |
二十六、呼吸道病毒 |
1.正黏病毒 |
(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 (2)致病性和免疫性 |
2.副黏病毒 |
(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 |
3.冠状病毒 |
(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 (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
4.其他病毒 |
(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
二十七、肠道病毒 |
1.概述 |
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 |
2.脊髓灰质炎病毒 |
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
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
致病性 |
4.急性胃肠炎病毒 |
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