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二、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财务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二、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营业外支出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二、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所得税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二、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在设置会计科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应遵循三个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法规中规定的会计科目来设置本企业适用的会计科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2.相关性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应当提供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要满足有关各方对报告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企业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科目,对于本企业重要的业务,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细分,设置更为具体的会计科目;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或者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可以对某些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归并。另外,对于会计科目的名称,在不违背会计科目使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企业特有的会计科目。
第二节 账 户
一、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账户是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同时它又具备自己一定的格式,即结构。 二、账户的分类 账户的分类只比会计科目的分类多了第三种,前两种基本一致。 1.根据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1)总分类账户又叫(总账账户),或(一级账户),简称(总账),它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 在总分类账户中,只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它可以提供概括的核算资料和指标,是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资料的综合,总账以下都统称为明细账户。 (2)明细分类账户又称(明细账户),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 对于明细账的核算,除了用货币计量以外,必要时还需要用实物计量、或者用劳动量单位来计量。明细账是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指标,它是对总账账户的具体化和补充说明 (3)总账和所属明细账核算的内容相同,都是核算和反映同一事物,只不过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核对。总账统驭和控制明细账,明细账户从属于总账,是总账的从属账户。 2.根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五类(同科目)。 3.根据账户与财务报表的关系,账户分为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 资产负债表账户是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资料的账户,包括: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利润表账户是为利润表编制提供资料的账户,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1.账户的作用 账户作用有三方面: (1)是用来分门别类地记载各项经济业务; (2)是提供日常会计核算的资料和数据; (3)是为编制报表提供依据。 2.账户的结构 账户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在借贷记账法下,其左方一律称为“借方”,其右方一律称为“贷方”。 账户的格式尽管有各种各样,但一般说来,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 3.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 4.经济业务摘要; 5.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6.余额(包括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在会计实务中,账户是根据以上的基本内容来设置登记账簿的(即第七章第三节中的各种账簿格式)。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上述账户的基本结构通常简化为T字账(丁字账),丁字型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 会计科目,对于本企业重要的业务,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细分,设置更为具体的会计科目;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或者不经常发生的业务,可以对某些会计科目进行适当的归并。另外,对于会计科目的名称,在不违背会计科目使用原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企业特有的会计科目。 3.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 通过账户记录的金额可以提供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四个会计核算指标。 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均为本期间的发生额合计数。本期发生额是一个动态指标,它说明的是某一时期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余额是一个静态指标,它说明的是资产或权益在某一时日增减变动的结果。本期的期末余额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 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期末余额 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期末余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本期减少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期末余额 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是记在账户左方还是右方、账户的余额反映在左方还是右方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类型。 4.账户方向 (1)“借方”和“贷方”记账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借贷并不具有相同的含义。在借贷记账法下,对不同性质的账户,“借”和“贷”的含义各不相同。 总结:各类账户结构特点 ①资产、成本、费用类: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资产中特例:如“累计折旧”等抵减性质账户正好与资产类特征相反: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一般有余额,且余额方向一般在增加方; 收入、成本、费用类:期末转销后一般无余额。成本、费用类如有余额也应在借方。 其中:ⅰ)期间费用:一般无余额。因为期末要转入“本年利润”,转销后无余额; ⅱ)“制造费用”:一般无余额。因为期末要转入“生产成本”,转销后无余额; ⅲ)“生产成本”:可出现借方余额,表示尚未完工产品成本。 (2)运用借贷记账法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时,凡是记入账户借方的账项称为借项;凡是记入账户贷方的账项称为贷项,每一个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在一定期间内所登记的金额的合计额称为本期发生额,账户借方的金额合计称为借方本期发生额,账户贷方的金额合计称为贷方本期发生额。每个账户的借方本期发生额和贷方本期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 总结: 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类: ⅰ)时点数; ⅱ)一般有余额; ⅲ)考虑要素增减变动及余额; ⅳ)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依据。 ②成本类——按产品或服务对象归集其费用。 ③损益类: ⅰ)时期数; ⅱ)一般无余额; ⅲ)归集一定期间的发生额; ⅳ)为编制利润表提供依据。 四、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会计科目和账户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相同的,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都是体现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分类。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则是根据会计科目来设置的,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因此,会计科目的性质决定了账户的性质,账户的分类和会计科目的分类一样:按会计科目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分类,相应地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等;会计科目和账户按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分类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可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等。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会计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2.区别 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会计科目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账户不仅说明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什么,而且系统反映和控制其增减变化及结余情况。会计科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开设账户,填凭证所运用;而账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某一具体会计对象的会计资料,为编制账务报表所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账户和会计科目这两个概念已不加严格区别,往往是互相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