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2009届上海市高三年级十四校联考语文试卷(三)
2011-03-18 22:54: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描写,并举例的可得2分。

----------------------------------------

1(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雪》)

参考答案: (1)万类霜天竞自由

(1)万类霜天竞自由

----------------------------------------

2(2)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

参考答案: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3(3)——,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参考答案: (3)位卑则足羞

(3)位卑则足羞

----------------------------------------

4(4)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参考答案: (4)渌水荡澜清猿啼

(4)渌水荡澜清猿啼

----------------------------------------

5(5)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参考答案: (5)禅房花木深

(5)禅房花木深

----------------------------------------

6(6)树欲静而风不止,——。(《韩诗外传》)

参考答案: (6)子欲养而亲不待

(6)子欲养而亲不待

----------------------------------------

7(7)——,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 (7)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7)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

1从体裁看,这首元曲属散曲中的—— 。(1分)

参考答案: (1分)小令

(1分)小令

----------------------------------------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三句写两个乡下小孩为了生活,下河捞虾,两腿满是青泥。B.四至六句写沙三和伴哥坐在树荫下撞开西瓜而食。C.七和八句写小二哥衣着邋遢、馋涎欲滴地站在碌轴和琵琶的旁边。D.这首曲子歌咏元代的春日田家生活。

参考答案: (3分)B

(3分)B

----------------------------------------

3联系全曲,选择一个角度鉴赏这支曲子的艺术特色。(4分)

参考答案: (4分)1.语言生动活泼①采用了农村日常的口语,乡土气息浓厚。如三个孩子的名字是农村小孩的一般称呼,“沙三伴歌来”中的“ ”是语尾助词,“来 ”与三个名字连用,农味十足。昔涎剌塔是元代民间口语,意思是垂涎馋嘴的样子。②人物描写形象生动。描写两位少年撞击西瓜的动作,用了一个“磕”字,写出了少年迫不及待而又马虎、随便的特点,富有典型的乡村情味。“小二哥”形象描绘得憨态可掬。衣着喇遢、看人吃西瓜看得流口水但水但却懒得动,像只琵琶躺在碌碡上。农村儿童往往身体较瘦却肚子凸起,像个琵琶,滑稽可爱,描写形象逼真。2.这支曲子环境描写来泻染气氛,烘托人物。“太公庄上,杨柳阴中”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村庄环境,曲中三个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真实可信。“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两句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农村生活气息浓厚,人物活动环境典型。 (观点1分,论述中举例正确1分、议例准确到位1分。从运用口语、人物描写生动
Tags: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考英语 高考数学 高考语文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09年安徽省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