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9分)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小题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
小题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
小题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暮春?飞花
小题1:思念故乡之情(2分)
小题1: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景物描写。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结合题目与正文可知。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结合题目与正文可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小题1:赏析第二句“急”字的妙用。(4分)
小题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其实暗写了舟行的迅疾。(2分)表达了作者对远去的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
小题2:前者用“红叶青山”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6分,每处景物描写,答出表现手法给1分,答出作用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赏析“急”这个字运用的妙处,需要把握其表面和内在两层意思,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和主旨,联系诗歌题目,是送别诗,应联想到诗人的心情等,据此作答。
小题2:首先脑海中要有这些印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衬托等。此题要结合诗句,联系本文写作内容和主旨,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古戍①
刘基②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③。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注释:①古戍(shù):古老的戍楼。②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③笳:一种管乐器,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号角。
小题1:首联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试作分析。(3分)
?
?
小题2:尾联景物描写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仿佛看到激战后的战场情景,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胡笳声,诗中虽运用侧面描写,但透过山火、胡笳声,自可让人想象刚发生的激烈战争,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小题2:尾联借景抒情,写野 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应从手法入手。首联,作者调动视觉和听觉,侧面写出了战场的肃杀气氛,使人联想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惨烈战争。分析的时候,需要结合语句来具体分析。
小题2:末句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歌意境,却又有所拓展。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发出预言:寒冬过后就是春天,梅花都已开放,春天还会远吗?一叶知秋,三两朵梅花,不是也可以报春吗?由经历大火依然盛开的梅花,感受到春天脚步的不可阻挡,表现出作者对重整山河的真诚期待与坚定信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
(1)上阙中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描写采莲女的什么心理和劳动情景?请具体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阙中词人是怎样细腻揭示采莲女的内心感受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衬托采莲女的心灵美。后两句写采莲人到了浦口,晓日初升,尚未消散的云气笼罩她们船棹周围;她们采莲休工回到江边,夜月已上,人家的楼台上已照满月光。作者把这从早到晚地采莲劳动写得很优美。这样就把采莲女欢快、清纯、高洁的心灵美烘托出来了。
(2)“花不语,水空流”,表现了好花无语,流水无情,深情无法倾诉,好景不断流逝的内心感伤。她们爱惜、关切莲花,和爱惜自己的青春、关切自己的命运密切相关。而最急迫的愁是由最后两句表现出来的。怕万一西风聚然吹来,艳丽的莲花抵挡不住,马上就陷于飘零、憔悴。“朱颜”指花,用比拟写法进一步指人。愁意就更深一层。
本题解析:五、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