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0:48: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3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参考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 2、一览众山小 3、千树万树梨花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一点2分】
【小题2】(4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答对一点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具体的诗句分析首联采用的手法,并答出其表达效果。“通宵又彻明”描写滞雨的通宵未歇,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侧面衬托了作者通宵未眠的情形,从而把作者忧愁之深之久表现出来。“百忧如草”,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比喻的一般性作用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描述对象的特点或情感,故可结合着作者的忧愁来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由注释1可知,作者恃才傲物、仕途颇不得意。“心关桂玉”写出了诗人的生活艰难之愁;“早鸦飞不散”“寒鼓湿无声”写出了诗人命运的不顺利之愁;“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表现出了诗人青春年华逝去,而事业无成之愁。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①
[金]吴激②
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注]①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在今湖南。②吴激:金代作家、书画家。北宋末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屈节仕金。
(1)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首句的“春水碧如酒”和韦庄《菩萨蛮》中的“春水碧于天”相比,你认为哪一句诗意更丰富,意境更深远?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将江南春水和北国风沙、画面上江上往来的客子和寄身异域的作者进行对比,表现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意对即可)
(2)春水碧如酒:既给人以清冽澄澈的视觉效果,义仿佛让人闻到了香味,尝到了醇美,确实让人心醉。更能表现诗人的故国之思。春水碧于天:春水碧蓝,胜过长空天色,意境更为宽阔,既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又烘托了有家难归的愁苦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注]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小题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先写自身的触觉,(1分)身下枕簟凉爽宜人;(1分)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1分)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1分)
小题2:)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1分)周词从视觉角度来写。(1分)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1分)周词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1分)


本题解析: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谛。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苏轼),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参考答案: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句中的劳歌是忧伤、惜别之歌。唐代骆宾王《送吴七游蜀》诗:“劳歌徒欲奏,赠别竟无言。”唐代许浑《谢亭送别》诗:“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而且题目点明是送别之诗。最后的“满天风雨”烘托哀伤之情。
(2)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不可忽视,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