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2 10:48: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秋斋即事
许棐
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
几日铜瓶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
【注】了:结束。铜瓶:这里指花瓶。浸:泡、栽,指栽花。
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景,是如何表现时令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5分)
?
?
小题2: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并指出它们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把花开花落和季节联系起来,以花开来标志季节和节日;八月的桂香仿佛带走了中秋节,而九月的菊花却还没有为临近的重阳节开放(3分),表现了诗人寂寞清冷的心绪。
小题2:后两句的意思是:几天来花瓶空空,还骗得蝴蝶扑到屋里来。(3分)自嘲。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结合着诗歌中的具体语境,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如桂香、中秋、菊、重阳,答题时,要结合着对这些花的开放与节日的关系来组织答案,如这时节桂花开过、菊花未开,无花可赏的失落;在分析诗人的心绪时,可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气氛,对诗人心情的烘托作用角度来作答;二是在中秋节刚过和重阳节临近之际,诗人独自一人会产生孤寂的心绪。所以答题时,要在分析景物描写对诗人的烘托作用中,答出诗人的孤寂心绪。
小题2:此题可在感知整首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对后两句进行合理的描述大意,可重点描述铜瓶和蝴蝶;在分析语言风格时,要结合着后两句的意思及整首诗歌的意境进行体会,如“浸”、“赚”字,形象的表现了错过了开花的时节,无花可赏的失落,只有靠着浸过桂花、飘着桂香的铜瓶赚来几只饥饿的蝴蝶入窗欣赏的无奈,由此可以体会出自嘲幽默的语言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题。
沧浪亭怀贯之
(宋)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①,聊上危台四望中。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悰:快乐。
小题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诗中“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有人却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何种更好?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颈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1分)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的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2分)
小题2:示例一:“日光穿竹翠玲珑”好。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再,诗社凋零,以乐景写衷情,自然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日光穿林翠朦胧”好。日光穿过竹林,原本翠绿的颜色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呼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借景抒情,抒发了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分析2分,手法2分,情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分析时,首先要了解颈联是哪两句?然后在根据句子进行分析。这首诗的颈联是“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抓住关键词“酒徒”“燕”可知,诗人把“酒友离散”比喻成燕子;比喻句一般都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根据关键词“凋零”可知,颈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眼前景象的萧条,触景生情,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更加重了。
小题2:此类题目要在对整首诗歌的意境感悟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紧扣“日光穿竹翠玲珑”进行感悟,体会其中的妙处。在组织答案时,无论选择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要结合着句子里的关键词,进行联想和想象,表述出其中的妙处所在。如“日光穿竹翠玲珑”好。可以从诗人把竹林景色描写的如此美,但酒友不再相结合来分析理解诗社凋零,以乐景写衷情,进行烘托渲染,自然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分)
(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本题解析:(1)“两竿落日”“入暮”可见是傍晚;“背西风”“得一西风”可见都是写“西风”。(2)“背西风”“犹愁热”“深藏碧伞中”都是拟人的手法。“相倚恨”中的“恨”点明情感所在;第二首诗“细草摇头”“荷花愁热”“低面深藏”给人以活泼、调皮、娇羞之态。
点评:诗歌的比较阅读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有相似点但又有细微区别的诗歌,本题所选材料很好,内容相近,但情感截然不同,命题者好命题,学生答题也有话可说,不至于答空话、套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国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意对即可)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5分)
小题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的“忧”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1分)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2分)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1分),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小题2: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6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应先将颈联中所写的景物筛选出来。回答“角度”问题,可从观察角度(如远观、近看、俯视、仰望等)、感觉角度(如视角、听觉等)考虑;回答“特点”问题,可从哀和乐、热与冷、悲与喜等方面思索;最后还要指出表达的感情。
小题2: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规定的“忧”字,在诗句中筛选相关信息。全诗在首联点出“忧”字后,颔联的上句“心关桂玉”说明了生活的艰辛;“运落风波”点出了命运的不顺;“当年志气俱消尽”说明已无进取之心;“白发新添”暗示了垂暮将至。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