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意思相近即可)
(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动”、“多”。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储蓄双关。因这两字,全联境界全出。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如果是词语,一般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本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颔联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诗眼的分析与炼字题可以用同样的答法。解释“诗眼”,解释妙处,分析效果。“动”、“多”。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储蓄双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山驿
[宋]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①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注:①蟾,蟾蜍,代指月亮。
①第三句中“凉”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人评价此词“通篇虽无‘愁’字,但处处有‘愁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凉”字不仅写出了词人当时感受到的雨后环境的清冷,更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悲凉。(意对即可)
②诗文选用长亭、秋雨、暮云、暮山、雁声等典型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愁情。(要有具体分析才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枝·江南岸
【宋】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注】《柳枝》就是《杨柳枝》,词牌名。江南岸,是女子送别的地方。江北岸,是丈夫要去的地方。
小题1:本词多次提到“柳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一般来说,妻子都希望丈夫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可词中女主人公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这合情理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柳枝也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答“柳技是作为和声,适应音乐的需要.也可给满分。
小题2:合情理。因为女主人公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里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表现了珍惜爱情,轻视富贵,纯真高洁的品质。(回答不合理的,言之有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理解诗词中关于意象词的理解。“柳枝”在古诗文中,有离别之意,在文中多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突出强调了离别之苦的作用。在结构上,反复多次运用“柳枝”,也是适应诗歌音乐的需要,起着音节作用。
小题2:此题在答题时,首先要把诗句中,关于描述女子的内容加以概括性表述,然后根据女子珍惜爱情,轻视富贵,纯真高洁的品质的形象特征来分析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的原因。答题思路可以用“内容+形象特征+原因+合理”的模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小题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2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分)
小题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蕴涵怎样的哲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2分)
小题2: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小题3: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2: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小题3: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