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项张冠李戴,“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 的发现。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2:试题分析:D项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 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 存在;B项,过于绝对, “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错;C项,以偏概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 动人”错,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刘翔一句话给了全社会一耳光 ?佚名
“我已决定不再当众唱歌,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运动员,不想做一名歌手”――在笔者看来,刘翔这句话的完美可以和他在雅典奥运会上震撼世界的表现媲美。
刘翔是在拒绝央视春节晚会“卖唱”要求时说这番话的。
据报道,按原定计划,刘翔将出现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但由于组织者一直要求他届时唱首歌,刘翔准备推掉这个约会。他和教练都表示,作为嘉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露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定要唱歌,那么他们将放弃这次机会,至于演小品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刘翔只想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让大家记住他。
好一个“我是一名运动员”,这句洋溢着一种严谨职业精神和高贵气质的话狠狠地抽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给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和“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
我是一名运动员――无论过去做过什么,但这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脱去浮躁、洗尽铅华后的刘翔对自己已经有了清醒的角色定位,有了自豪的职业认同和与之对应的职业精神,有了不可逾越的职业原则: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某项事业的从事者,尽可能做自己职业份内的事和与职业精神相吻合的事,并把自己的人格融进职业生命,对“我是一名×××”存敬畏之心――当一种“行为要求”越过这个边界时,无论能给自己带来多么绚丽的名,带来多么丰厚的利,都毫不口软地断然拒绝。
这种清醒的角色认知和严谨的职业原则是当下我们社会最可贵最缺少的品质,很多职业里的人缺少“我是一名运动员”式的反躬和自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一种非常轻浮的态度,名利的诱惑之下很容易犯“职业软骨病”,放弃职业尊严,不顾职业荣耀,扔掉职业精神。
一些官员心中有“我是一名公务员”的认识吗?公务员的职业要求从事者得有公共精神,得“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可我们看到不少官员利用权力经商,利用权力为子女谋福利,把公共权力当成私人的摇钱树,用官员身份捞各种好处。
一些学者心中有“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根弦吗?作为经济学家充当权贵资本的门客,满口胡说;作为学者为评职称抄袭剽窃,不要颜面;作为教员醉心于奔小康而扔下学生,唯利是图――昔日知识分子的职业荣誉差不多被一些人败光了。
一些商人敢正视“我是一名商人”的自我拷问吗?假酒、假药、假奶粉,夸大其辞的效果宣传,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陷阱重重的促销手段,无数的商业骗局――诚信的职业品质失却后,商人越来越不被社会尊敬。
还有演艺明星不坚守“我是一名演员”,偏要跑到高校去当教授当院长;医生不敬畏“我是一名医生”,收红包开高价药无所不用其极;运动员不在乎“我是一名运动员”,整日厮混于演艺界和娱乐圈――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这种职业错位和角色失范,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严谨的职业原则,更多的是这种轻浮的、自暴自弃的自我定位:不就是一个当官的嘛,不就是一个医生嘛,不就是一个商人嘛,不就是一个教授嘛――这种“软约束”基础上,社会分工的混乱应运而生:当官的不像当官的,经商的不像经商的,教书的不像教书的。
从这个角度看,刘翔“我是一个运动员”的严正告白给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别不把自己当自己。——节选自《文汇报》
20、结合原文,说明“给了全社会一耳光”的含义。(4分)
21、结合原文,谈谈应如何整治“职业软骨病”现象。(4分)
参考答案:
18、(3分)D
19、(3分)A
20、(5分)刘翔的这番话击中了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病根,是对全社会的“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给全社会上那些不把自己当自己、角色失范的人予以无情的嘲讽。
21、(5分)(1)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加强自律。(2)社会舆论对“职业软骨病”现象要进行揭露和批判。(3)相关职能部门对下属的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严厉打击。
本题解析:
18、(3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D(“但职业是人从事的,应该权衡变通才是最理想的”原文没有表达,属于无中生有,不正确)
19、(3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A(CBD三项的推断都脱离了原文的意思,属于任意推断而错误)
20、(5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答对一点给两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接近即可
21、(5分)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答对一点给两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参考答案:1.C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