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1:06: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错 位
吕 麦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地从他面前驶过。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吊车、人群、湖面……晚间本地的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遭遇严重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他决定将这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委顿、眼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他决定顺藤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一些人不但没结账,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吧。”
他愕然。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他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问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那人就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全让人抱跑了。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手机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和俺们?”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他点头,说:“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地赔个不是……”
(选自《新一代》2009年第4期)
小题1:“通讯员”对农民工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用两个字的短语概括其变化过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下列两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三个“下里巴人”共同的性格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描写了三个“下里巴人”在轿车“跳”进人工湖后,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为蟊贼的故事,最后误解虽被消除,但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请你谈一谈他们有如此遭遇的原因。(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含义: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莲人生活的辛苦与诗意,抒发了对种莲人的赞美。②作用:作为写作线索,贯穿全文。(含义3分,作用2分)
小题2:“梦境”是指不切实际的虚幻的境况,(2分)在文中指的是“我”对采莲的劳动并不了解,其实种莲人家自有他们的辛苦和欢乐。(2分)
小题3:①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采莲人用岁月和汗水抒写生活生命之诗,他们的生活不乏情趣,他们创造的美景更有诗意。②卒章显志,升华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并提出了劳动创造的美才是真正的大美。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小题4:①城市居民长期以来面对穿着邋遢的农民工往往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以貌取人。②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生活窘困,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一旦遇到失窃事件,有些人便会怀疑他们,认为他们人穷志短。③有些人的素质有待提高,“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遭遇严重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农民工有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不能以偏概全。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明确“谁在写诗”“为什么说是用岁月在莲上写诗”这两个问题即可解答含义这一问,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从结构上来思考。
小题2:此题考查理解词语。词语的含义通常分为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词语的常用意义,深层含义指该词语在文章的具体指代意义,此处即“什么是梦境”。
小题3:此题考查文章的思想感情。从标题来看,作者对采莲人是饱含敬佩与赞扬之情的,说他们是在“莲上写诗”。这种感情是在作者充分了解了采莲人的真实生活状况之后才深刻感悟到的。
小题4:此题考查探究社会背景。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人们对农民工的偏见、社会的惯性心理等角度来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塌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递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络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今年四月十号,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美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稿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在半梦半醒之间,有怎样的美景?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出来。(5分)
小题3:文中“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的含意是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段运用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突出月亮的“修行有道”(2分),同时,引出写作对象——月亮,为写月亮作铺垫(2分)
小题2:那团月亮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不那么明亮,看上去毛茸茸的,发出朦胧的光。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却被月亮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一夜之间回春了。月亮沉在林地后,由灯的形态幻成篝火。(每点2分,答齐三点5分)
小题3:句子含意是指月亮没有对圆满的美的热烈追求,就不会有亏损;而亏损往往能为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也体现了一种生活哲理:在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经历一些人生低谷,而这时期的蛰伏常常是为以后的成功作准备。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说明含意占3分,能有条理地阐明哲理占3分,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与下文形成呼应;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等。本题从内容上看,突出月亮的“修行有道”,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小题2:由题干“半梦半醒之间”可知,本题信息集中在第四段,第五段。由第四段结尾处“那团月亮……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第五段“月亮……变幻成篝火了”可总结出答案。
小题3:本题分两问,第一问结合原文来回答,第二问是依据第一问结合考生实际来谈,但考生回答时要积极向上。在文中的含义,结合上文月亮盈亏的阐述就可以概括出来,第二问可将月亮的盈亏与现实中的顺境和逆境联系起来谈,并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项张冠李戴,“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 的发现。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2:试题分析:D项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 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 存在;B项,过于绝对, “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错;C项,以偏概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 动人”错,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刘翔一句话给了全社会一耳光 ?佚名
“我已决定不再当众唱歌,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运动员,不想做一名歌手”――在笔者看来,刘翔这句话的完美可以和他在雅典奥运会上震撼世界的表现媲美。
刘翔是在拒绝央视春节晚会“卖唱”要求时说这番话的。
据报道,按原定计划,刘翔将出现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但由于组织者一直要求他届时唱首歌,刘翔准备推掉这个约会。他和教练都表示,作为嘉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露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定要唱歌,那么他们将放弃这次机会,至于演小品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刘翔只想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让大家记住他。
好一个“我是一名运动员”,这句洋溢着一种严谨职业精神和高贵气质的话狠狠地抽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给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和“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
我是一名运动员――无论过去做过什么,但这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脱去浮躁、洗尽铅华后的刘翔对自己已经有了清醒的角色定位,有了自豪的职业认同和与之对应的职业精神,有了不可逾越的职业原则: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某项事业的从事者,尽可能做自己职业份内的事和与职业精神相吻合的事,并把自己的人格融进职业生命,对“我是一名×××”存敬畏之心――当一种“行为要求”越过这个边界时,无论能给自己带来多么绚丽的名,带来多么丰厚的利,都毫不口软地断然拒绝。
这种清醒的角色认知和严谨的职业原则是当下我们社会最可贵最缺少的品质,很多职业里的人缺少“我是一名运动员”式的反躬和自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一种非常轻浮的态度,名利的诱惑之下很容易犯“职业软骨病”,放弃职业尊严,不顾职业荣耀,扔掉职业精神。
一些官员心中有“我是一名公务员”的认识吗?公务员的职业要求从事者得有公共精神,得“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可我们看到不少官员利用权力经商,利用权力为子女谋福利,把公共权力当成私人的摇钱树,用官员身份捞各种好处。
一些学者心中有“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根弦吗?作为经济学家充当权贵资本的门客,满口胡说;作为学者为评职称抄袭剽窃,不要颜面;作为教员醉心于奔小康而扔下学生,唯利是图――昔日知识分子的职业荣誉差不多被一些人败光了。
一些商人敢正视“我是一名商人”的自我拷问吗?假酒、假药、假奶粉,夸大其辞的效果宣传,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陷阱重重的促销手段,无数的商业骗局――诚信的职业品质失却后,商人越来越不被社会尊敬。
还有演艺明星不坚守“我是一名演员”,偏要跑到高校去当教授当院长;医生不敬畏“我是一名医生”,收红包开高价药无所不用其极;运动员不在乎“我是一名运动员”,整日厮混于演艺界和娱乐圈――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这种职业错位和角色失范,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严谨的职业原则,更多的是这种轻浮的、自暴自弃的自我定位:不就是一个当官的嘛,不就是一个医生嘛,不就是一个商人嘛,不就是一个教授嘛――这种“软约束”基础上,社会分工的混乱应运而生:当官的不像当官的,经商的不像经商的,教书的不像教书的。
从这个角度看,刘翔“我是一个运动员”的严正告白给了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别不把自己当自己。——节选自《文汇报》
20、结合原文,说明“给了全社会一耳光”的含义。(4分)
21、结合原文,谈谈应如何整治“职业软骨病”现象。(4分)


参考答案:
18、(3分)D
19、(3分)A
20、(5分)刘翔的这番话击中了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名利面前的职业软骨病”病根,是对全社会的“自我角色认知混乱”以公然的蔑视和沉重的鞭挞,给全社会上那些不把自己当自己、角色失范的人予以无情的嘲讽。
21、(5分)(1)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加强自律。(2)社会舆论对“职业软骨病”现象要进行揭露和批判。(3)相关职能部门对下属的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严厉打击。


本题解析:
18、(3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D(“但职业是人从事的,应该权衡变通才是最理想的”原文没有表达,属于无中生有,不正确)
19、(3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A(CBD三项的推断都脱离了原文的意思,属于任意推断而错误)
20、(5分)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答对一点给两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接近即可
21、(5分)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答对一点给两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接近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参考答案:1.C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