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1:06: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领略巫山?周涛 夜四点,船至巫山县。 巫山县城幽暗地踞于伸向码头的近百级石阶上,它用以迎接我们的是,这场堪称豪华的滂沱大雨。 这才不愧是云的窠穴、雨的卧室,否则哪里能下得这样豪华,这样浪费,这样不懂得节约和心疼?在深夜的淡黄光影里,无数的雨点直射江面,你眼见那江面就一耸一涌地升高了,增厚了;而高高的石阶就成了女人的洗衣板,一层层的水在上面摔打、撞碎,然后聚合成溪,从高阶上一阶一阶收不住脚地往下跌滚;山,黝黝地古怪,湿淋淋仿佛快泡塌了。 是夜宿于巫山县城,听夜雨低诉,闻隔壁鼾声,实在觉出一股潮湿凄凉,异地为客的滋味儿。 你就很容易地理解千年前赶考的秀才或赴任的官吏,因豪雨受阻,歇在这样一座长江边上的小小山城,夜半秉烛,孤馆吟诗,竟不料得了独具神韵的名句,大约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吧。那秋池,你可以想象为一个小池,也可以意会为整个长江或东海……千年后你又偶然遭遇这样的意境,馆驿大异、人事全非,雨却是同样的——豪华而著名的巫山云雨。于是那秀才品味出的滋味便自己走出你的唇舌之间,使你茫然不知此身与千年前赶考秀才相距有几尺之遥。你几乎觉得一伸手,就能拽住那人的袍子问:“君即义山先生乎?”只是不去拽,听任那秀才足声渐隐于雨声。 晨起立于楼上阳台,四顾皆山,山色青苍仿佛离得很近。正面那座山昨夜横卧雨中的沉沉黑影,现在露出真相,一条大鱼脊背似的横拱在那里,晴空之下,正有一大群含着阴影的大朵白云贴着山脊结伴飞渡。这就是巫山的云,难怪名闻天下了。它有一种超然世外而又贴近生活的气度,有一种笼盖着你而又关切着你的意味儿,还有一种主人翁的劲头儿和是风景又不像风景的自然态度。 而巫山县城的早晨,充满了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之声,山城小小,加上四面环抱着山,回声就格外大,和声的效果就特别好。这些朴素且充溢生命活力的喊声,有一种气息和魅力,能唤醒隐藏在人体深处的精力和生活欲望。它一点儿也不噪人,相反却能造成寂静和空旷的气氛。 这一天我们游览了小三峡的峡口——龙门口。 绝没有想到这峡口竟是如此气势夺人。 两岸峭壁之下紧紧夹着一条暴怒了的江,凌空一桥,衔通两峰。 先上桥,凌空俯瞰桥下,江水从狭壁中挤出来,有夺路而去的勇猛、劈山救母的气概。两岸危崖隔江怒视,像两个守关的大将互相埋怨对方放走了江流,却谁也不肯靠前一步。 然后下桥,立于岸边,桥已高不可及,江却骤然在眼前了。三两只游船,用铁链系于码头,随波涛颠荡起伏,如树不胜风力,顷刻即拔之而去。江中怒浪奔腾,目不可追,时有浪峰轰然立起,若江中有一怪物拱出,然后坍塌深陷,又再耸起。真奇景,大家无不喝彩! 立水边,水因暴涨而溢于脚下,随浪涛涌动而伸缩。年轻些的女子便与此巨兽做儿童嬉,逗着逗着就被迅速移动的水捉住脚,一声尖叫。那江水也不笑,唰,就被一往直前的主流拽回去,一眨眼不见踪影。水和水面目难分,谁知此水非彼水耶? 大家情绪甚高,或拍摄,或投掷石子,或静观怒浪。有人望见隔岸累石间有一小狗初试犬威,赶得几只老山羊四下逃窜,跳跃于乱石间,那小狗得意洋洋。那人就独自莫名其妙地笑起来。人问:“你笑什么?”他无法说明,因为那一幕好笑的情景已经过去了,诚如此浪一去不复返,谁也没法让它再退回去从眼前重流一次。? 第二天,我们乘船离开了巫山,沿长江而去。 (原文有删改) 小题1:第5自然段引用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何作用?(5分) 小题2:本文题目为“领略巫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领略”到的主要内容。(6分) 小题3:从写作内容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部分。(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一条大鱼脊背似的横拱在那里”,形象地描绘出巫山云遮雾挡、超然世外的气度。 B.鸡鸣犬吠之声使作者感受到朴素的生活气息,以动衬静,渲染出寂静和空旷的氛围。 C.文章第三段先总后分,远近结合,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出巫山雨水的滂沱和豪华。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巫山的雨、云、峡谷、江水、游人等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 E.作者宿于巫山县城,听到夜雨低诉,命运多舛、人生无常的孤独苦闷涌上心头。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结构上:照应上文“异地为客的滋味”;(2分) ②内容上:引用诗句,使现实与历史重叠交织,意境更为深远;赋予巫山夜雨千年不变的韵味,历史文化意蕴更丰富。(3分) 小题2:①领略巫山雨大、云奇、山陡、壁狭、水急等自然风光; ②领略悠久的历史文化意蕴; ③领略和谐自然的生命活力以及隐约的哲理意味。?(一点2分) 小题3:写作内容:这段话写了巫峡早晨所见狗逐山羊,人笑小狗的生活趣事,(2分) 思想感情:①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者对巫峡的自然和谐氛围的喜爱②也蕴含着人生兴味易逝,欢笑难留的哲理。(4分,一点2分) 小题4:AE
本题解析: 小题1: 散文中某一句、某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答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照应上文“异地为客的滋味”。 小题2:分析题目,除了从其字面意义入手,还得从其深层次入手。领略巫山不仅是它的秀美奇特的自然风光,还有领略它不同的人文景观及历史意蕴。 小题3:内容概括要准确而精炼,思想感情提炼要贴切而深刻。 小题4:A“一条大鱼脊背似的横拱在那里”只是形象地描绘出巫山雨后清晰的呈现在作者眼前。E说“命运多舛”有些过。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草 堂 诗 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意对即可) 2.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②杜甫的苦寒人生 ③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意思对即可) 3.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能写出4点,意对即可) 4.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意对即可) 5.B 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西方传统中,政治思考最初起源于在不同城市以及它们表达的价值种类之间的比较。古代雅典代表的是民主以及对人民(不包括奴隶和妇女)之庸常判断的信任,而斯巴达代表的则是拥有为城邦而战的、受过严格训练的公民战士(以及相对来说强悍的妇女)的寡头政治的模式。不同的政治思想家从这些相互竞争的模式中选取立场并获得灵感以阐述他们的理论。 大致在雅典城邦国家达到鼎盛的同时代,中国分裂为若干为了政治霸权而相互竞争的邦国。七个最重要的政权的国都是有城墙的城市,这些城市为了对民人进行登记、征税和征兵的目的以官僚化的形式组织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形成了一种军事和政治风尚。例如,周朝国都洛阳就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政治思想家和战略家带着不同的强国安民的理念在不同的国家间游历,而中国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主要学派正是从战国时代之城市理念的激荡中产生的。 在现代世界,城市代表不同跛治价值这一思想是否讲得通呢?今天的城市是规模巨大的、多变的、多元的,说一个城市代表了这个或那个价值,是否显得古怪?但是仅仅考虑一下耶路撒冷和北京,还有比这两个城市之间差距更大的城市吗?这两个城市都以围绕一个核心建造的同心圆的方式构成,但是一个核心代表的是宗教精神的价值,而另一个核心代表的则是政治权力。显然,一些城市确实表达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价值并且赋予他们以优先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价值称为城市的“风尚”或者“精神”。风尚的定义是人民或者社区具有的独特精神以及情感的流行基调,在此我们把这个定义应用于城市。确切地说,我们把城市的风尚定义为居住于某城市的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系列价值和观点。更确切地说,我们指的是:一个城市的居民普遍相信这座城市表达了一个独特的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系列,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同意这些价值和观点。 城市以各种方式反映了并且塑造了其居民的价值和观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映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妇女是否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脸说明了一些事情。邻里关系恶化与社会正义问题密切相关,并影响着人们如何思考社会正义。为步行而建设的城市相对于为汽车而建的城市鼓励并提高了关于可持续性的不同价值。写有不止一种语言的街道标志,表露了对多元文化和少数派权力的不同看法。医院的有无说明了对身体的关注程度。在这些方面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都是巨大的。 现在,也许有人会争论说,城市规划、楼房和建筑对城市风尚和其居民反思生活的方式的塑造是有限的,但是确实存在像“耶路撒冷综合症”这种明显的案例,旅游观光者们看到城市街道和建筑的宗教象征时,被深深打动以至于他们相信他们变成了耶稣真身。也许,更积极的说,引起敬畏感的哥特式大教堂,如沙特尔大教堂,会强化对更崇高的存在着的信仰。泰姬陵很容易感染人的情绪,它也许是世界上对爱的力量最美的证明。法兰克盖瑞在毕尔巴鄂建造的恢宏壮观的纪念馆几乎一手将这个西班牙城市从一个衰落的工业中心变成了旅游胜地。尽管独特建筑塑造价值观念的作用并非总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风尚的更广泛的语境中,人们是能被他们的城市环境塑造的。 城市负载的风尚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评价。思考一下我们经常是怎样比较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的。人们经常说“我喜欢蒙特利尔、北京、耶路撒冷”,或者“我讨厌多伦多、上海、特拉维夫”,城市似乎就是具有鲜明性格的人。一般来说,对一个城市的可欲求性的评价不只是一个美学判断,而且也是对该城市居民之道德生活方式的判断。对城市的判断往往会比对国家的判断更强烈,城市也更容易引来人的热爱和认同。而对本地人来说,这种认同比对其国家的认同更易于接受。 1.下面对“城市的风尚”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在多变、多元的现代世界中,一些城市往往代表了某种价值,具有自己的风尚。 B.一个城市所表达的那些被赋予优先性的社会和政治价值,就是这个城市的风尚。 C.一个城市的风尚与该市存在的其他的价值观念相比是独特的,它处于主导地位。 D.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同意自己城市的风尚,这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尚不矛盾。 2.下面对“城市以各种方式反映了并且塑造了其居民的价值和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中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邻里关系、街道标志使用的语言、医院的有无等都能反映居民的价值和观点。 B.“耶路撒冷综合症”否定了城市规划、楼房和建筑对城市风尚及城市居民反思生活的方式具有塑造作用。 C.尽管独特建筑的塑造作用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风尚更广泛的语境中看,人们已被城市塑造。 D.城市的风尚必然使得城市更容易引起外来人的认同,且本地人对这种认同比对其国家的认同更易于接受。 3.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政治思考起源于不同城市的比较,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学派也产生于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B.城市的风尚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古代,伴随着城市的竞争和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尚。 C.城市的风尚这一概念是学者将“风尚”的定义应用于城市,它与城市规模无必然关系,不同城市的风尚在相互比较中可以得到凸显。 D.城市的风尚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评价,人们喜欢一个城市,通常不只是对它在审美上的肯定,也是对其居民的道德生活方式的认同。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改错题 孟子谓蚳蛙①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注:①蚳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诉讼、刑法,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蚳蛙转换职位是为了可以接近国君,劝谏国君做一些能做的事,但是孟子认为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他都没动静,似乎没有尽到责任。 B、齐人对蚳蛙的评价很高,认为他虽然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即使还在任上,也算是尽到了责任了,而孟子则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C、齐人认为孟子要求别人甚高,而自己却好像无所作为,孟子也在齐国担任客卿,应该表现一下,如果齐王不采纳,就可以辞职。 D、孟子认为有官职的人无法尽责就该辞职;有进谏责任的人,无法尽责也该辞职。他既无官职,又无进谏的责任,所以觉得进退自如。 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孟子的“绰绰有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孟子认为,就君臣伦理而言,无论为君为臣,在其位,就一定要谋其政,不能尸位素餐;有官职和有进谏责任的人,如果无法尽责就该辞职;孟子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他的行动进退,就宽宽绰绰大有回旋余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夏感 梁衡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流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升腾,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4)?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文章第1自然段是一段景物描写,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写道“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写道:“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呢?请你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铺叙夏季的来临,为赞美夏季做铺垫。 2.夏天是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的旺季。 3.突出“人们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或突出夏天的生活紧张的特点。 4.因为人们在这个浸在苦涩汗水的季节里收获着希望,又播种着新的希望。(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