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①义不敢当仲子之赐。?②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 ③聂政竟不肯受?④政将为知已者用 ⑤自屠出肠,遂以死?⑥其姊不避菹醢之诛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之所以特地送上百金,只是想作为老夫人粗茶淡饭的费用罢了。(“直”通“特”,讲为“只是”;“百金”是先秦所用货币单位可以不译;“粗粝”是形容词,借代粗茶淡饭)
(2)如今兄弟幸而没有丢下我,让我为你多准备些车马和壮士作为你的助手。(“不弃”后省略了宾语,即说话人“我”,应补上;“请”是个祈使动词,是“请……答案我……”的意思,与今义“请求你……”不同;“益”意为“多”,与今义不同;“具”动词,意为“准备”,与今义不同;“羽翼”为比喻,应译出本体“助手”)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夫之心 独夫:失去人心的统治者?
B.思厥先祖父 厥:其
C.理固宜然 固:?本来?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顺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有尺寸之地 然秦以区区之地?
B.多于南亩之农夫 暴秦之欲无厌
C.不敢言而敢怒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①思厥先祖父(?)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①祖辈父辈
? ②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 ③分得清楚
4.(1)(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 (2)以至于灭亡,按理说本来应该这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苏轼的《韩干画马赞》,回答文后的问题。
韩干之马四:其一在陆,骧首奋鬣,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择所由济①,趵蹐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
以为厩马也,则前无羁络,后无棰策;以为野马也,则隅目②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③,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
【注】①择所由济:选择渡河的地方。②隅目:眼眶棱角分明。一说斜着眼睛看。③皆中度程:全符合良马的标准。韩干是唐代著名画家,善画人物,尤工鞍马。
这篇“画赞”以极其形象传神的语言再现群马图,请欣赏本文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篇赞文,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写马的形态与神情。在大体说明画面构图的基础上,用极为精简的语言,刻画了四匹马各具特点的动作性形态:有的“骧首奋鬣”,有的“尻高首下”,有的“反顾”,有的“欲饮而留行”,准确再现群马图;作者不仅写形态,还描摹群马的神情,如写陆地上的那一匹马,除“骧首奋鬣”之形,更写出“若有所望”的神情、“顿足”的动作和“长鸣”的声响,可谓栩栩如生。又如“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仿佛两匹马进行感情交流,完全把马写活了。
第二层进一步描绘群马的气韵和风度。它们既不像头戴“羁络”的“厩马”,而体态又有别于“野马”,这里采用了对比手法。接着以马比人,它们无营无求,从容闲暇,潇洒自如,好像贤大夫“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体现了韩干笔下的马超拔旷远的精神内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节选)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沐浴:蒙受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注重
C、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希冀:企图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臣以供养无主
B、但以刘日薄西山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登东皋以舒啸
3、下面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的第一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窘境,语气恳切,感情真挚。
B、选文第二段一开始援引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作为上表陈情的依据,既巧妙又得体。
C、“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一组形象性的描述,语言精当,引起了晋武帝对李密的同情之心。
D、“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这样说是怕晋武帝怀疑自己拒不出仕是以节自夸。
4、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洗马。
(2)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被准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②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③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④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⑤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⑥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注]①比膊:指肩并肩。②较:明显。③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④梁孝元:指梁朝孝元帝。⑤典签:官职名。⑥西台:古时指江陵。
(节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工:擅长
B.无友不如己者友:朋友
C.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傥:假如
D.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湮:埋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遂见用于小邑
D.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引用古人的话强调圣贤难得,为文章的中心“慕贤”作了铺垫,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环境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交友须谨慎。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流俗,并以孔子、宫之奇为例,指出这种流俗必会造成亡国的后果。
C.第三段通过记述“颇善属文,殊工草隶”的平民出身的丁觇不被重视的事例,揭露了封建士族等级制度下,贤才常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D.作者认为,人在少年时,心志与情绪都未确定,往往会受到所交往之人的熏渍、濡染,因此择友非常重要。“但优于我,便足贵之”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小题4:将原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5分)
(2)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花房,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变得无比芬芳;若是和坏人在一起,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会染上腥臭。(5分)(2)对身居他乡异县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友:结交,名词活用为动词。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B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B ,是孔子的话语,按选项给的解释可以翻译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似乎通顺,但结合上文看,上文强调的是和好人、坏人交往的不同结果,有引用墨子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可见强调的是交友的重要性,因此选项给的解释就不符合文意了,应该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友”名词动用,结交的意思。
小题2: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C.遂:副词,竟然/连词,于是;D.相:副词,互相/偏指一方,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文言虚词题目要明确区分用法和意义,两方面缺一不可。比如此题“之”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遂”要注意区分是副词,还是连词;“相”注意区分区分是动词、还是副词,副词注意区分是“相互”还是偏指一方;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结构和主旨的题目,文中以孔子、宫之奇为例,主要是为了批判“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流俗,虞国国君重遥轻近,不纳宫之奇之谏,以至亡国,是从国君角度来说重遥轻近的严重后果,但并不带有普遍意义。此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 是以——因此,芳——变得无比芬芳(形容词用作动词)肆——店铺,臭——染上腥臭(形容词用作动词)。 (2)延——伸长脖子、企踵——踮起脚跟。
【参考译文】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假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花房,时间久了,自然也会变得无比芬芳;若是和坏人在一起,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会染上腥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而对身居他乡异县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于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于写的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可是,军府里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文,真出于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竟然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于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得到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能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