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2 11:16: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尝示二府《喜雨诗》,旦袖归曰:“上诗有一字误写,莫进入改却否?”王钦若曰:“此亦无害。”而密奏之。帝愠,谓旦曰:“昨日诗有误字,何不来奏?”旦曰:“臣得诗未闲再阅,有失上陈。”惶惧再拜谢,诸臣皆拜,独枢密马知节(1)不拜,具以实奏。且曰:“王旦略(2)不辩,真宰相器也。”帝顾旦而笑焉。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宜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拜枢密史,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使任,岂可求哉?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寇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 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真贤能,无如騃(3)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騃尔。”遂不问。 《宋史·王旦传》
  [注](1) 知节:官职名称。(2)略:隐瞒。(3)騃(ái):痴愚。?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而寇准武胜军节度使——除:解除
B、甚得大度量——许:这样、如此
C、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诏格:公文格式
D、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谢:感谢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旦“真宰相器也”的一组是
[? ]
①而密奏之
②惶惧再拜谢
③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④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
⑤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⑥将相使任,岂可求哉?吾不受私请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皇上的《喜雨诗》误写了一个字,王旦事后对王钦若谈起此事,其意希望有人进宫请皇上改过来,王钦若阳一套阴一套,把这事歪曲密报皇上,使皇上对王旦很恼火。
B、 寇准多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很宽厚,他一方面反躬自责,一方面又极推 祟寇准,认为寇准这么做是为人忠直。
C、寇准私下里托人请王旦为他在皇上面前说话,让他当宰相。王旦断然拒绝了他,寇准内心怨恨,后来了解真相后,更愧叹不已。
D、准大办生辰宴席,皇上得知后,大怒,询问王旦的看法时,他念及旧情,在皇上面前替寇准巧妙化解,使其免受处惩。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余若水先生传
张岱①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敞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②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③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④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⑤,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⑥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⑦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有删改)
  【注】①张岱:清初汉族人。②僦:租。③桯(tǐng):床前的小桌。④共张:又作“供张”,备办陈设各种器物。⑤班荆:指朋友相遇,共坐谈心。⑥蒙戎:同“蒙茸”,蓬松纷乱的样子。⑦外史:稗史的别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县行属礼——强:强迫
B.自恃交谊,殷勤请——造:到
C.诸君即共前之——遮:阻拦
D.诸长吏皆违其意——重:敬重
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门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悠然自在,没有哀怨之情。他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他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们给他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2分)
程原迩稿序?张鼐
  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①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啼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偶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②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子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③,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注】①刳(kū):剖开,挖空。②瀹(yuè)茗:烹茶。③浮大白:满饮洒。
小题1: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2:文章首尾皆写山水之景,试分析各自的作用。(4分)
小题3:试分析本文的一个语言特色。 (3分)
小题4:请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石钟山记
苏轼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下深潭,微风浪( 临:靠近;鼓:鼓动。)
大风浪不能也( 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 之,南声函胡……( 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临汝( 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 与之噌… 普呦嘤?( 向:刚才的。)
之乎( 识:通“志”,记住。)
D.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 文字)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结尾段,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1)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