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接近。
B.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C.强为之名曰大/强:勉强。
D.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衰败。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B.夫唯不争,故无尤/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C.可以为天下母/清静为天下正
D.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准确表现老子与世无争思想的一项是(? ?)
①上善若水
②居善地,心善渊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④天法道,道法自然
⑤清静为天下正
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身处下位,这样内心才能像水那样有容纳百川的深广与浩大,也才最接近“道”。
B.关于“道”是什么,老子认为,它先于天地而生,却不容易为之命名,它超越于一切万物之外,悄然自立。
C.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作比喻,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D
5.(1)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四种东西是最主要,而人的价值占了其中之一。
(2)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是不设不施,至妙无机,所以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是实事求是,唯恐虚妄,所以好像口笨的样子。
(3)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选出对下列多义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
参考答案: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竞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既:已经。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登上。
C.严更笑不可抑——抑:控制。
D.殆佛门所谓“定劫”欤——殆:几乎。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乃复遣之使去 ②乃令秦武阳为副
B.①一老僧倾听久之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C.①而严竟以青词作相 ②而乃以嫚骂了事
D.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②荆轲和而歌
3.对“甲”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4.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B
5.(1)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2)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
(3)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意对即可)
6.严分宜只重功利、不重义节;缺乏同情心。王敏斋为人正直、看重义节,心地善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二日,涉其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B.问之习庐山者 ? 习:谙习,熟悉。
C.完壮邃密,非复其旧 壮:使……坚固。
D. 愿为文以志之 志:记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B.?以待四方之游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D.?则其为道也轻?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D/志:记述,记载。7.B/A项,均为结构助词,前者可译为“的”,后者取消主谓独立性;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项,均为连词,一个表并列,一个表转折;D项,前者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后者为句末语气词,用在因果句尾表示解释。8.C/本文没有表现作者悲观颓废之情,“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不是作者的感叹。9.(1)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2)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 (3)如果某一天明晓真理,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
本题解析: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谪到高安。夏天六月,经过庐山,明知它风景优美而不敢久留。停留两天,从庐山南面登山,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耸相靠。水在石头中间流动,声音像雷霆,像千辆车疾驰,令人惊恐而不能自控,就连险要的三峡也比不上。所以那桥叫“三峡”(桥)。过桥向东,依山沿水而行,(只见)流水平滑像白练。(流水)横冲巨石,汇集而形成大车轮(的形状),回旋汹涌,穷尽水的(各种)变化。(栖贤)寺院建在流水的上游,右靠石壁,左临流水。石壁的脚下,僧堂建在那里。狂峰怪石,(宛如)在屋檐上飞舞。杉树、松树、竹子,(枝叶)横生倒悬,青翠茂盛,相互交错。每当大风大雨来临,僧堂中的人怀疑(树木)将压下来。向熟悉庐山的人询问,(他们)说:“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第二年,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拜访我,说:“我们的僧堂从开始修建至今天已经六十年了。瓦木败坏腐朽,没有办法来招待四方的客人,我能够凭我的勤劳将它翻新,(使它)完好坚固幽深,不再像它以前的样子,希望(您)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听说,求道者不在饮食、衣服、居住上有奢求,然而如果让他饮食能够充足,衣服能够完好,居住能够安稳,安心求道而没有外在的干扰,那么他追求佛理就会容易些。这就是古代的通达之人必定会依山林建房屋、储存蔬菜粮食来招待四方的游客的原因,也是智迁惠迁致力于此而坚持不懈的原因啊。士人居住在尘世之中,每天遭遇纷乱繁杂的变化,而心中未曾一天忘记道。更何况身在深山之中,野水之边,有房子可安居,有食物可吃饱,是非荣辱不在心头耳边萦绕,却(怎么可能)不迅速明白呢!孔子说:“早晨明晓真理,纵然当晚死去也值得了。”如今那些致力于俗学而不闻大道的人,即使勤劳终生,我知道他也没有值得死的东西。如果某一天明晓道,即使马上死去也没什么遗憾了。因此我依着智迁惠迁的意愿,而把它告知那些后来者,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吗?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眉阳苏辙作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