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①事亲以孝闻?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
2、单选题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过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③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联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卖狱耶?”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示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悟,从其言。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注:①干局:指人的办事能力。②簿最:财物出纳账册。③取调:指“选者”获取委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监门校尉不觉/觉:发觉
②校尉与无忌罪均/均:各人一半
③朕安得阿亲戚/阿:顺从
④不可谓刑/刑:合法
⑤陛下登杀之/登:立即
⑥矜其贫/矜:怜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分别比较下列句中“以”字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胄以法当流
②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
④既知不可而置于法
A.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不同。
C.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也相同。
3.对“言乃一时喜怒所发”一句中“言”的具体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首,罪当死
B.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
C.卿卖狱耶
D.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 )
A.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B.陛下记载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C.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恕免他是可以的。
D.陛下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本来是可以的。
5.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 )
A.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依法判处轻罪。
B.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处罚应当从轻。
C.校尉跟随长孙无忌而犯罪,处罚应当从轻。
D.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依法判处轻罪。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不首,罪当死
②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③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④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戴胄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
①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
②臣子于尊极不称误
③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
④若皆误,不得独死
⑤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
⑥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
D.③④⑤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太宗复议。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以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对“诈得者”太宗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以法当流”,因而触怒太宗。而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圣旨“不首,罪当死”是感情用事,作为执法的依据有不妥之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盂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①;居之安,则资②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③。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
注①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②资:积累。③原:同“源”。
(1)用原文词语填空。(3分)
君子为学按照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做,这种方法就是“□”;锲而不舍地运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这种过程就是“□□”;积累够了,自己能拿身边事物来印证学理的本源,这种境界就是“□□□□□□□”
(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旨。(3分)
5、阅读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①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吏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昼夜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建官,厥可稽已稽:考查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厉害。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了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小题4:将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译:
(2)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3分)
译: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识记字音》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