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2:03: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试题。
(1)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孟子·离娄下·第十九章》
(2)“碰瓷”事件让人避之不迭,帮助人反被冤枉的事情屡见不鲜。许多案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给好心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心理障碍。
2006年11月20日上午,65岁的徐寿兰在公交车站跌倒受伤被江苏泗阳籍26岁青年彭宇扶起,并送到医院,结果老人说自己是被彭宇所撞,把彭宇告上法庭,索赔13.6万元。
2011年8月16日,天津许云鹤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万余元。
2011年12月1日,福州,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不慎摔倒在福建日报社附近的人行道上,随后十多分钟,过往七八个路人都在犹豫该不该帮,后来路人在互相作证的情况下才敢施救。
2012年7月8日上午11时,陕西西安,西安体育学院门口,一位骑自行车的老者突然全身抽搐,连人带车倒在了马路中间,可路边的很多行人只是驻足观看。
2012年8月10日,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骑车经过的一名外国女子破口大骂。
2013年7月24日早上8点,何昌龄与儿子、儿媳到宜宾人民公园的书画室给学生上课,碰见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并掉进人工湖中,他以21秒的时间把老人成功救起。有人问:“万一那个老人出现意外,老人家属误以为是你把他推下去的怎么办?”何昌龄说:“当时想不了那么多,救人要紧。”
小题1:孟子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6分)
小题2: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碰瓷”事件,请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你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办,为什么。要求不少于15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善能克恶(邪不胜正);②行仁不可虚伪,不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③要对仁充满信心,否则,自己也将失去仁心。
小题2:㈠挺身而出。恶性事件不应成“好人难做”的借口。 善要克恶,只有增加水的力量。
“恩将仇报”挑战了社会道德底线,必然成为人人公愤,公道自在人心。实际上,别人面临困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人性向善本能的表现。公交车上,主动为孕妇让座,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老师”等最美现象在各地不断涌现。世上究竟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人性向善还是向恶?不同人因其不同遭遇,可能心中有不同的答案。但要相信一点,尽管世上有很多坏人甚至恶魔,但人类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人类具有行善和向善的人性。
伸张正义、明辨是非、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是社会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纵观中外数千年的历史,这些都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越是信任缺失、“好人难做”,越需要有人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㈡谨慎行事。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为好人难做,水不可以胜火,而放弃主人行为,那么人与禽兽何异?慢慢的我们的仁心也会丧失。
由于近年来频频出现好心助人却反遭讹诈的新闻,导致社会上不断发生“如果没有监控视频和目击证人,就不敢做好事”的窘境。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但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每个人都有老年亲属,如果人们心中的信任危机永远持续下去,如果再也没人愿意迈出救人的那一步,那么最终受到更深伤害的是我们自己。每个人心里都有颗道德的种子,助人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了不让“瓷”得逞,一方面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另一方面为了让道德的种子发芽并茁壮成长,我们希望整个社会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更需要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助人者进行“护航”,只有这样,才能让救人者与被救者之间解除?“信任危机”。
当务之急是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社会信任的纽带,从根本上实现道德提升,让助人者和被助者仁心永存。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只要能正确翻译文段,概括不难。(1)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2)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小题2: 本题一定要审清题意,题干要求是“结合孟子的思想”,所以应以孟子的思想为基点,即要敢于行善,要积极行善,要相信善必胜恶。要传递正能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本分
B.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劫:劫持
D.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遗善闾里传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娘指扣门扉
D.终身行斯言乎自视也,亦若此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取呢!
(2)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小题2:A项两“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2)句中“若人”,这样的人。“损”,损害,伤害。“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参考译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再贫穷再低贱也可接近;没品行的人,即使再富有与尊贵,都不可接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亳超过常理违反本分,放纵自己的言行。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讲究忠孝仁义,对家庭和睦,在乡里对人和气,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一定没有祸患。品行不好的人,诡诈奸佞残忍嫉妒,充拆在心中,心和眼所到达的,都违背了常理,贪图便宜之心狠强,如果得势就胁迫别人,虽然有计谋,但是遗留下来的孽根还是毒害别人,必然难以终老。一般人有了品行,保全自身,保全家人,保全子孙后代,留下好的名声传颂乡里;卿相没有品行,使国破家亡,留下不好名声被后世耻笑。所以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一般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或许有一些优点,别人拒绝接纳我,怎么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害怕别人拒绝与我交往,不如用拒绝别人的方法拒绝自己,这样就差不多了。胡乱议论别人,就近乎小人了;能够检点自己,就不失为君子。能够终身实践这些话吗?我年轻的时候愚昧,只有按照父亲行事的方法去做,小心翼翼地恐怕违背了他,玷辱了父母,希望一定要在道义上有所进益,希望成为君子的追求,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告诫自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面对文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而已/实:果实
C.根而土易/拳:拳曲、伸展不开
D.则又爱之太/恩:恩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其天者全其性得矣
②己去复顾
③他植者不然
④若是,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郭橐驼和其他人种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B.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己去而复顾”。


参考答案:1.D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 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2)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意对即可)
2.这段文字中,孟子阐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力,表明统治者应亲贤臣远小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