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A.遗善为闾里传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娘以指扣门扉 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取呢!
(2)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小题2:A项两“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2)句中“若人”,这样的人。“损”,损害,伤害。“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参考译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再贫穷再低贱也可接近;没品行的人,即使再富有与尊贵,都不可接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亳超过常理违反本分,放纵自己的言行。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讲究忠孝仁义,对家庭和睦,在乡里对人和气,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一定没有祸患。品行不好的人,诡诈奸佞残忍嫉妒,充拆在心中,心和眼所到达的,都违背了常理,贪图便宜之心狠强,如果得势就胁迫别人,虽然有计谋,但是遗留下来的孽根还是毒害别人,必然难以终老。一般人有了品行,保全自身,保全家人,保全子孙后代,留下好的名声传颂乡里;卿相没有品行,使国破家亡,留下不好名声被后世耻笑。所以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一般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或许有一些优点,别人拒绝接纳我,怎么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害怕别人拒绝与我交往,不如用拒绝别人的方法拒绝自己,这样就差不多了。胡乱议论别人,就近乎小人了;能够检点自己,就不失为君子。能够终身实践这些话吗?我年轻的时候愚昧,只有按照父亲行事的方法去做,小心翼翼地恐怕违背了他,玷辱了父母,希望一定要在道义上有所进益,希望成为君子的追求,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告诫自己。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1.下面对文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实而已/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拳:拳曲、伸展不开
D.则又爱之太恩/恩:恩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②己去而复顾
③他植者则不然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郭橐驼和其他人种树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B.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己去而复顾”。
参考答案:1.D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 ①咻:喧哗打扰。②庄岳之间: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和居民区。?
1.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2)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意对即可)
2.这段文字中,孟子阐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力,表明统治者应亲贤臣远小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