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A.命皇太子亲往拜焉于是余有叹焉 B.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为丹阳内史既自以心为形役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8、①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②循迎景还郡,即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③陈敏作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④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
小题5:(1)、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政教”“宗”“进序”)3分
(2)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见、加、秩命、豫) 4分
(3)、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移、陈、逆顺)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小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可以灌溉
B.亦颇以文墨自慰
C.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D.昏然而同归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予虽不合于俗 ②虽辱而愚之 ③乐而不能去也 ④夫水,智者乐也
A.两个“虽”字相同,两个“乐”字也相同
B.两个“虽”字相同,两个“乐”字不同
C.两个“虽”字不同,两个“乐”字相同
D.两个“虽”字不同,两个“乐”字也不同
小题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A.名之以其能
B.可以染也
C.谪潇水上
D.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 D
小题:C被动句
小题:“因此”或“既然如此”)天下人没有谁能够和我争夺这条溪水,我能够专门拥有它并且为它命名。
本题解析:
小题:?自慰,自己安慰自己。A可以:古,可以用来;今,能愿动词。C牢笼:古,包罗;今,关鸟兽的东西。D同归:古,一样的归宿;今,一同回去。
小题: 虽,虽然/即使;乐,喜欢、高兴。
小题:C被动句(A.名之以其能:状语后置;B.可以染也:省略;D.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宾语前置)
小题:关键词:然,莫,得,专,名
参考译文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各种事物,囊括各样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西伯,伯也/伯:一方诸侯之长。
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倾:倾斜于。
C.被箠楚受辱/箠楚:用杖打,作楚囚。
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法纪。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B.进乎技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项王乃大惊曰——平明,汉军乃觉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B、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C、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动词,对付;其余均为:动词,帮助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