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题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
【小题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2分)是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的。(1分)
【小题2】作者写冲天一鹤是且来表明心志,在困难中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甸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刘禹锡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丁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刘禹锡抓住秋天“一鹩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鹅,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邀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畿县:县名
小题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小题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诗歌第二联,诗人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手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意对即可)
(2)作此诗时,国家正处于动乱之中,战场上战斗异常惨烈,困居长安的诗人一心救国却苦无机会,一腔烦闷无处排遣,只能以手在空中划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以及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偶见
(明)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注:①玉鞭:马鞭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能揭示全篇的主旨。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小题1:两首诗选择了?等相同的意象,描写了?的自然景象。(4分)
答:? ,?
小题2: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悲风、寒水、战马、黄尘(1分,答对2个得1分);秋风凛冽、河水寒冷、黄沙飞舞的苦寒萧索、苍凉辽阔。(2分)
小题1: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2分)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对比两诗意象,都有风、水、马和黄沙。这些事物都是边塞所具有的东西,所以两诗都为边塞诗,在寒秋这特定的环境中,我们感受到了苍凉、萧索。
小题1: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表明征人的豪情。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