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鸳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鸳(yuan)鹭:两种鸡,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小题1:“花影乱,莺声碎”中“乱”“碎”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小题2:词中划线句子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莺声呖呖.用“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乱”字状花之纷繁,花影摇曳,以“乱”字形容,几堪迷目。(2分)用“乱”和“碎”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2分)
小题2:“春去也”一语双关,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言简意深:“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有惊心动魄的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以海喻愁,新颖奇特;“愁如海”同时也是化抽象为具体.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词人谪恨之深之广,这愁既有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乱”“碎”在句中的意思;②分析运用的衬托(以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③“乱”“碎”的运用在诗歌中起了什么作用,如表达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凄迷的心情。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结合着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和分析概括主题的角度来答题。“春去也”,很明显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愁如海”以海喻愁,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表达效果时,可围绕着青春易逝,人生失意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①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①在诗人家乡,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小题1】颈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的?(4分)
【小题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虚实结合。(1分)颈联虚写的是做梦到侵晓时,才知是归家之梦。家远梦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实写的是因远离故乡,书信隔年才能到达,(2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1分)
【小题2】家乡沧江烟霭笼罩,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1分)尾联用家乡优美宁静的风光、闲适自在的生活反衬出诗人行旅艰辛、难与家人团聚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的句意及关键词来分析,“梦”自然是虚写,“家书”自然是实写,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远梦”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家书”更是思念家乡的意象词。故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先描述尾联的句意,由句意可知,尾联属于环境描写,“好烟月”表现出了家乡优美宁静的风光;“门系钓鱼”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而这些都是虚写,是诗人美好的回忆,由此可得出,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乡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即事
李弥逊1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2,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1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2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小题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作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3分)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分)
【小题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二句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静寂。
B.第四句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时断时续的动与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参考答案:1、A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小题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小题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本题解析:
小题1::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