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2:13: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独游南湖
查慎行①
外吏②无交旧,归人应简酬。烟波宜独往,风雨感重游。
远影千帆暮,孤亭万树秋。多情天井派③,日夜向南流。
  [注]①查慎行: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曾任南书房编修,后受株连卡狱,雍正时被赦还家,此诗写于回家途中。南湖,指济宁市区王母阁湖。②外吏:指在地方衙门做官的人。③天井派:指济宁城南运河上的天井闸。派,水流。
(1)诗的颈联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寓情于景。将伤感孤独之情融于对“远影”“孤亭”“暮”“秋”等凄凉景物的描写之中。
(2)仕途失意的孤寂、苦闷之情,客居异地的思乡之情,英雄迟暮的叹惋之情。通过对交游甚少的境况的叙写和秋天日暮时分的景物的描摹,表现出内心的落寞和抑郁;最后两句则是借运河水流的“多情”和日夜南流,写出了浓重的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如梦令?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小题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4分)
小题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小题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写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北风紧吹, 驿亭深锁。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遥夜”、“如水”、“风紧”、“深闭”写出作者内心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小题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从听觉感受中暗示黎明的到来。熬过了大半夜不眠的词人,又怀着复杂的心情,拖着疲累的身躯,开始又一天的旅途奔劳。这不仅是写景,从中可以体味到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马嘶人起”,又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①颔联历来为人所歌咏,这两句寄寓了诗人什么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悟,也有人认为是“以乐写哀”,你认为呢?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说《旅夜书怀》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典范,试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颔联采用了“以乐写哀”的手法,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意对即可)
②诗歌前四句写旅夜之景:细草、孤舟、星、野、月、江等,蕴含着作者孤寂、渺小,颠连无告之情。后四句“书怀”却即景自况,人似沙鸥,飘零无依,情中藏景。从而达 到“情景相生,互藏其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悲怨”一词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直接写出由听筝而引起无限悲怨之情。颔联写听筝声想象暮春情景,表现的是伤春(或惜别)的悲怨。颈联写筝声好似对影啜泣,远望长叹,表达的是思人的悲怨。尾联直抒胸臆,再次强调伤离别的悲怨。(要求依次列出所写悲怨的内涵或原因,答对2联1分,三联2分,四联3分。)
小题2:?示例一:这两句运用通感(或比喻)(1分),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渲染出一片伤春(或惜别)之情。(1分)
示例二:这两句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把抽象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渲染出一片伤春(或惜别)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诗歌的诗眼,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句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表达感情和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考虑。又因为“悲怨”是一个表现情感的词语,也可认为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时应结合全诗,逐联分析。
小题2: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做题时应看清具体要求,它只问颔联的手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修辞考虑,“似”、“如”两字表明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是将听觉诉诸视觉,是通感的手法,比喻通感综合运用。从表现手法考虑,声音是虚的,而看到的景物是实的,此处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蜀道难》
(1)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2)“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