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高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 “除旧迎新”的喜悦。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示例:同意。七、八句中写不知从何处来的鹳鹤,在夕阳中哀鸣,让人感到凄凉孤独。全诗写作者在被贬黄州期间来到高亭,归途中看到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而自己有家难回,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在夕阳中独自悲鸣的鹳鹤,实际是以鹳鹤自比,表达寄居异乡的“羁孤”之情。
示例二:不同意。七、八句写一只不知来自何处的鹳鹤,在夕阳中呜叫,只是写景之语,不含羁孤之意。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中来到高亭,深感此地的冷寂荒凉。春天即将过去,天色已晚,人寂竹苍,环境冷寂,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着力描绘一只鹳鹤在夕阳中鸣叫,只是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冷寂,并不蕴含“羁孤”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们乘坐彩绘的游船,音乐助兴,美酒作陪,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白云朵朵,蓝天悠悠,这一切倒影在水中,船在行走,云也在游动,似乎是人和船在天上飞。描绘了一幅优美、惬意的西湖泛舟图。表达了作者泛舟江上的轻松愉悦、惬意的心情。
(2)用得好(“同意”也可)。“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酒,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小题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
小题1: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
小题2: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小题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易错字:小题1:莺,涩;
小题2:勒;羌;
小题3:瞬。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6分)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②。?沙上并禽③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 嘉禾小倅(cuì):秀州通判
。倅,副职。
②
记省:记得清楚。③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赏析“弄”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1)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以及往事成空、后期无定之愁。
[评分标准:本题3分。伤春,伤老,伤往事后期,3个要点各1分。]
(2)(示例)与上句,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或也写出了
夜的静,表达内心寂寞、孤独)。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薛 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本题解析:
(1)“寒”、“微”两字表达效果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
(2)“忧”应该作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是各种织女的心理,一是作者自己的心理。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作者对织女们的同情是很好理解的,另外一种感情就很隐蔽了。既然作者笔下的织女们生活这么辛苦,那么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作者对奢靡生活的批判之情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