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举例说说《雷雨》第四幕中台词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第四幕中四凤恳求侍萍让自己与周萍一起离开的那场戏:
四凤?(抽泣)我,——我跟他现在已经┅┅(大哭)
侍萍?怎么,你说你——(讲不下去)
周萍?(拉起四凤的手)四凤!真的,你——
这几句台词使用了互用的手法。互用是指对话中的双方(或几方)都用到跳脱。四凤与周萍的关系已发展到怀孕的地步,最初对她妈是绝对保密的,后来经过妈的一再追问以及情况的急遽发展,实在隐瞒不下去了,只好吞吞吐吐地承认。“已经”后面应该是“有了孩子”这类话,不过对于一个未婚女子来说,显然是羞于出口的,因此话说了一半欲言又止,表现了她此时羞愧难当、痛不欲生的复杂心境。而侍萍刚听到女儿那欲盖弥彰的半句话,凭着母亲的敏感就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一时也难以接受,自己最担心的事竟变成了事实,她有些不相信却又不容置疑,由于情绪极其慌乱以致语不成句而且也不忍心把事挑明。随后周萍也醒悟过来,但他还是深感意外,是惊是喜他也说不清,于是急于想证实的心情使他一时语塞。这段台词,交际双方的对话都采用跳脱的方式衔接、渗透和呼应,使矛盾冲突十分尖锐,气氛异常紧张,如果剧中人还那样斯斯文文、一板一眼地说话,那就极不真实自然,也不可能紧紧扣住读者或观众的心弦。
本题解析:考查对戏剧中台词的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当时的情景及人物的心理在把握台词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台词的表达技巧。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1)韩诗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2)陈诗的“明月隐高树”和韩诗的“晓月暂飞高树里”,描写的景物是相似的,但一“隐”一“飞”,各得其妙。你更喜欢哪一句?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衬托的手法,(2分)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2分)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2分)
(2)喜欢陈诗(1分)。陈诗描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1分)画面是静止的,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流露了离别时的隐隐哀愁。(2分)
或:喜欢韩诗。韩诗写诗人破晓时分踏上旅程,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飞到浓密的树中去了。(1分)用一“飞”字增添了动感。(1分)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海棠的“百种千般巧”在上阕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通过“朝与暮”“繁与少”的对比,强调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巧”在形色:花瓣儿薄如蝶翅,轻盈有致;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片片”状花瓣之薄,“点点”言花朵之密。
(2)下片将早晨的“朝与暮”和“繁与少”对比,强调海棠变化之大、受损之重,流露出词人对风雨无情吹打鲜花的惋惜与不满,暗喻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小题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他“何时了”呢?(5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2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2分)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所以追问“何时了”。(1分)
小题2:此句用春水比喻愁绪,(1分)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1分)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2分)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情感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当时作者的处境,结合作者的处境可以达到答案。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结构是诗歌的结尾,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1)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雁是“孤雁”,太阳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寒意,写出了离别之痛,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看来,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的无限凄凉之感。(意对即可)
(2)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