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A.做梦时我们一般不进行理性思考,也就不太动用负责将理性思维和五官的感觉转化为知觉的大脑前额叶皮层。 B.有人梦不到颜色,是因为他们很可能没有调动相应的大脑区域来编织梦境。 C.睡眠状态下大脑活动兴奋,激起涉及色彩的记忆或潜意识,从而给物体“上色”,梦就会是彩色的。 D.做梦时会丧失觉醒状态下的认知能力,只是因为在睡眠时大而有效的神经元群处于休眠状态。 |
参考答案:
小题1:B.(解析)A 项斯伟茨格贝尔说,“至少从某个角度展现出我们关于自我体验的知识匮乏”;C项“只要……就能”不符合原文,原文是“也许能”;D项“与做梦的时间有很大关系”不符合原文,应该是与“被询问的时间”有关系。
小题2:D (解析)D项“只是因为”不对,原文“这同样也导致……”,“同样也”表明还有其他原因。
小题3:C (解析)由“他认为,美国人在艾森豪威尔时代做的梦和其他时代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推知C项这种说法不正确。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行性感冒:小病大祸
叶金
从1918年到l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4月扩散到全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l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l957年相近。2009年的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由于流感传染的速度非常快,人们简直无法确定其发源地是何处,许多国家因此受到了指责。在西欧,人们主要把西班牙人当成替罪羊;俄国人则把责任归咎到中亚细亚土耳其的游牧民族身上;德国人却认为是在驻法国的英军中服役的中国人引起了传染;一个美国军官又断定是德国的潜艇把流感作为秘密武器带到了北美大陆。其实,所有的国家对于1918年深秋遍及全世界的流感浪潮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在许多情况下它都会突然猛烈地爆发。在美国的一个装运基地上,大量的士兵纷纷病倒;在里约热内卢,一个等候电车的男士正在向别人打听终点站在何处,却突然倒地身亡;南非开普敦的一个电车售票员说,在短短的3公里的路段上,乘客当中竟有6个人猝死在电车上。
流感给世界各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强烈。由于大量的农业工人患病或死亡,各地的农业收成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印度北方的大片庄稼无人收割,波兰的土豆烂在地里无人问律。热带地区的咖啡、橡胶和其它高价农作物也纷纷歉收。
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和商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无论是富翁还是穷汉,也不管是社会名流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法抗拒这种可怕的传染。第三次流感浪潮结束后,据估计全世界共有2150万人被这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其中亚洲人占了三分之二,余下的分布在欧洲、北美和非洲。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也将给人口稠密但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茂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中、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茵,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在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洗手、禁止随地吐痰是现代社会防止流感流行的常用方法。许多疾病都套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对随地吐痰的罚款分别为600港元和500澳元。
在人们还习惯于随地吐痰的情况下,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很难达到“不禁而止”的境界。现代人类采用综合防治法,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1849年,英国著名的麻醉专家约翰·斯诺博士发表于关于霍乱传播问题的文章,提出了“粪便传播说”,在当时是破天荒的。l865年,路易·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的病原说”。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的有两个:一是巴斯德氏鼠疫杆茵;二是巴黎的巴斯德大学。罗伯特·柯克他先后发现了霍乱杆菌、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并因为发现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获得l9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英国医生伦纳德·罗斯,从1890年起开始解剖蚊子,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发现了疟原虫的传播机制。为此他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选自2009年5月8日《人类瘟疫报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甲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会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病死率相近。
B.因为流感在许多情况下都会突然爆发而且传染的速度非常快,很难判断其真正的发源地,因此很多国家受到了指责。
C.甲型流感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l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但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为“小病”,未引起人类的重视。
D.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一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二是因为人们已习惯了随地吐痰。
E.在人类与流感对抗的历史上,科学家有的发现的病菌的传播原理,有的发现了新的病菌,他们都获得了特殊的荣誉。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条阐述传染性疾病产生的原因。(6分)
小题3:概括流感的分类、发病特点和主要的防治方法。(6分)
小题4:联系文本探究:“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句话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8分)
参考答案:
小题:C? E
小题:①全球升温导致了热带疾病产生,还会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②城市膨胀,人口剧增大导致细菌的迅速蔓延。
小题:①流感的分类: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发病特点: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丙型多为散发病倒。②用熏蒸法或消毒水防治。隔离、洗手、禁止随地吐痰。综合防治法,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小题:示例:①流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从事社会生产时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②当环境遭到破坏时,疾病会随之而生,人类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应该多一点自我保护和预防疾病的意识;因为,个人的行为更可怕殃及大家。
本题解析:
小题:C项.应是“中度”流行的年度;D项,文章并未提到约翰?斯诺获得何种特殊的荣誉。
小题:两条原因,每条3分
小题:分类1分,特点2分;防治方法,答出具体方法2分,综合方法1分
小题:本题有两个要点:一是人类应科学发展经济,人类应科学地面对疾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渐在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把追求细节的忠实写实’发展到了顶峰,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院体画的重要审美标准。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花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和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尽管已开始有与此相对抗的所谓文人墨戏,但整个说来,上行下效,从院内到院外,追求细节真实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
与细节真实并行而更值得重视的院体画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都要从这里算起。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山水画的自觉要求。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画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画家马远、夏硅以及其他人的许多小品,这一特色便极鲜明。它们大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很不一样,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仍从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这一前提之下,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行程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而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三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则要由元代文人画来确立。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有关“院体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诗意的极力提倡是院体画更值得重视的一种审美趣味。但院体画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的,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纤细的趣味。
B.南宋院体画将北宋后期即已形成的追求诗意的审美趣味发展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从而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意境。
C.院体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引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这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D.以诗情人画并非由院体画开始,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则是从院体画开始。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迁移变异,这与占画坛统治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
B.宋元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艺术意境: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南宋时“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朝文入画的“有我之境”。
C.马远、夏珪等人的作品都是在颇为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抒情性非常浓厚的某一特定的诗情画意来。
D.南宋山水画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基本上仍以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为前提。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工笔花鸟成为独步一时的艺坛冠冕,追求细节真实也因上行下效而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这说明画中美学趣味的变化与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B.北宋山水是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具有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只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C.文中所提到的院体画分为两类:工笔花鸟画和山水画。前者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细节真实这一美学标准,后者主要体现的是对画面的诗意追求这一美学标准。
D.南宋山水画虽然比北宋山水画在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已远为自觉和突出,但仍属于厚重的院体画,而决非意气的文人画
参考答案:
小题1:C(偷换概念,“院体画”不同于原文所说的“南宋山水画”)
小题2:C(以偏概全,不是“都是”而是“大都是”)
小题3:B(对南宋山水画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过于绝对)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当今网民见面的通常问候语。“围脖”是国内网民对微博的一种亲密称呼。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现在,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汇。
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是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必然结果。相比传统博客那种需要考虑文题、组织语言修辞来叙述的长篇大论,以“短、灵、快”为特点的微博几乎不需要很高成本,无论你是用电脑还是手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自己某一时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奇妙的是,尽管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所有的点滴,以至于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
在看似微不足道的100多个字的背后,微博代表的是具体和生动的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因为新鲜,所以有生命力。简单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完成了“看”和“说”的两大核心社交功能,并以时间上的即时性,虚拟空间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即时社交的功能。
微博就像是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听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发布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练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人际交往反而成为人们最难做到的事情,“宅男”“宅女”流行,白领们两点一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机会表达情绪,分享感受,传递信息。微博作为能实现这一诉求的便捷沟通工具,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微博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简单地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心得,而在于由其搭建的社交平台。因此,微博比较注重关注他人,响应他人,与他人建立沟通,建立起社交网络,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
今后,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微博以电脑为服务器以手机为平台,让每个手机用户不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并和好友共享。
互联网最早被认识到的宝贵特质就是它的高互动性。但是很久以来,互动强度一直受制于内容制造的速度。随着网络效应的展现,微博上的人越多,创造的内容就越多,而内容的爆发,又带来互动强度和即时性的根本性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几乎可以达到每一次刷屏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新的评论以及新的粉丝,这对于读者的黏性和吸引是不可抗拒的。?(选自《百科知识》 2010年第16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微博”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围脖”是世界各地网民对它的一种亲密称呼。
B.微博产生于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求,是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必然结果。
C.微博具有“短、灵、快”的特点,它能借助即时表述以迎合快节奏生活。
D.微博字数少,看似微不足道,代表的是具体和生动的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
2.下列对微博功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博几乎不需要很高成本,利用电脑或者手机,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心情、感悟,分享和收藏信息。
B.用微博记录下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所有的点滴,从整体上来看,似乎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
C.微博就像是网络面向个人的即时广播,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可用微博的方式,发布给自己的听众。
D.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的意义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博作为能实现诉求的便捷沟通工具,其价值在于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以精练的词汇表达高深的观点。
B.微博比较注重对他人的关注、响应,与他人建立沟通、建立起社交网络,以期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C.一直以来,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一般是以手机用户为主,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与朋友共享。
D.几乎每次刷屏都会看到新内容、新评论及新粉丝,因此微博上的人日见增多,创造的微博内容也越来越多。
参考答案:
1.A(“世界各地网民”应为“国内网民”。)
2.C(“网络面向个人的即时广播”应为“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
3.B(A项,“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以精练的词汇表达高深的观点。”不属于微博的真正价值;C项,“一直以来”应为“今后”,“ 一般是以”应为“应该是以”;D项,属于因果倒置。)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复 活
靳天顺
在敦煌莫高窟的沙漠中旅行时,妻无意中发现了一条通体血红的蜥蝎。其时,这个身长不足十公分、当地人又称作四脚蛇的小生灵,正仰头张口爬伏在一丛荆科植物下,两只小眼炯炯地盯视着一块叶片上一颗欲滴未滴的露珠。
“好可怜啊!”妻叹息一声,伸出长长的遮阳伞,就要去敲落那颗露珠。
“不可以!”导游是一位维吾尔族姑娘,她轻声制止了妻。“你好心帮它,但却会害了它。”
“怎么会呢?”我们一片迷惑。
“这颗露珠是夜间的湿雾形成的。大家看,方圆几平方公里内仅有这一棵植物,这棵植物上也仅有这四五块叶片,而且仅有这块叶片上有这么一颗露珠。如果敲落它,就会打乱露珠滴落的方位,蜥蝎很难接在口中,这是其一。其二,蜥蝎一旦受到惊吓,定会仓皇逃命。这么大的沙漠,它又能去哪里找第二颗露珠呢!?”
“那它就这么干等着?”妻惊讶地问。
“是呀,就这么等着,”导游说,“等待着轻风吹落露珠。”
“那露珠就一定会滴落在它的口里吗?”
“应该会的。想必它的爸爸妈妈或它自己就经常在这个地方接饮露珠呢。”
“万一接不到呢?”
“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即使接不住,明天还可以再接,只要有希望,有期待,生命就可以支撑下去!”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三个小时后,我们从沙漠中原路返回。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那个小生命依然纹丝不动地爬伏在那里,依然张口仰头盯视着那块叶片,但叶片上的露珠哪里去了呢?
我们凑近一看,天!火辣辣的太阳早把露珠烤干了,即使是那块叶片,也萎缩、衰颓地失去了先前的生机!
失望、伤心笼罩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妻掏出喝光了的矿泉水瓶,努力地向遮阳伞的伞尖上抖落了几滴水珠,然后轻轻地将伞伸向了蜥蝎。十公分、三公分、一公分,可直到伞尖深入到了口中,蜥蝎一动不动。
“难道死了?”导游说。
果真是死了。妻轻轻地把它捏了起来,它依然仰头张口,依然举目向上。“我要把它留作标本。”妻说着,含泪把它放进了矿泉水瓶中。
但是,半夜间一阵细小的声音把我惊醒了。循声望去,矿泉水瓶中的蜥蝎竟然活了,它四处爬动着,寻找着外出的路径。看来,是瓶中湿润的空气和残留的水珠让它起死回生了。我默默盯视着它,心中却激动、感叹不已。
翌日一早,我们要乘车离去了。妻轻轻地把瓶子放在地上,任由蜥蝎爬出瓶子,欢快地爬向了沙漠。爬跑中,蜥蝎满身的血红渐渐褪去,很快与沙漠融成了一色。
望着它愈来愈远、愈来愈小的身影,妻轻声说:“它的生命能长久吗?”“能,一定能。”我说,“它是沙漠的孩子,大自然既然赋予了它生命,就一定赋予了它驾驭生命的能力!”
1.文章的标题“复活”有几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作者凸现了蜥蝎怎样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妻轻轻地把它捏了起来”“妻轻轻地把瓶子放在地上,任由蜥蝎爬出瓶子,欢快地爬向了沙漠。”这两个时刻,“妻”的心情有何不同?联系上下文,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默默盯视着它,心中却激动、感叹不已”结合全文内容谈谈“我”为什么“感叹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层含义:①指蜥蝎的复活;②指在蜥蝎精神的感召下,人的思想认识的升华。(大意对即可)
2.蜥蝎的形象:身体小巧;动作、神态专注执着。作用:小巧的身体与广阔的沙漠形成对比,突显其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大意对即可)
3.轻轻捏起它时,妻心里充满了怜悯、同情和伤感;将蜥蝎放归沙漠时,已被它的精神深深震撼,心中充溢的是无限的赞叹和钦佩。(大意对即可)
4.①为它面对希望的执着,②为它不逃不避、勇敢的面对生存的态度,③为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而感叹。(任选一点,或有其它看法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