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8-22 12:29: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一双鞋的影响力?李曙
  (1)艾维尔年仅20岁,他的父亲在都尔市橡树大街开了一家鞋铺,已经30多年了。艾维尔从小就跟父亲学手艺,父亲临终前对他说:“孩子,你是个鞋匠,鞋匠的一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
  (2)艾维尔现在每天一大早就打开店门,一边做鞋一边接生意。这天下午,一个不到30岁的女人走进店里:“艾维尔,我来取鞋了!我叫米莉娅,订了一双鞋,那时还是你父亲管着这个铺子。”
  (3)艾维尔把父亲留下的账本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没有啊,米莉娅小姐,这里没有你的记录。”“怎么会呢!”米莉娅急了,“我还预付了鞋钱呢,肯定是你父亲忘记写上了。我可是等着这双鞋穿呢!”
  (4)艾维尔看看米莉娅,她一身衣服虽然旧了些,倒还过得去,但脚上的鞋实在是太破了,前头的鞋帮和鞋掌已经裂开,像张大的嘴巴。“你别急,米莉娅小姐,”艾维尔说道,“我给你赶做一双鞋。”艾维尔一边说一边给米莉娅量好尺码,“你明天来取吧,但不要太早,胶水晾干需要一段时间。”
  (5)这天晚上,艾维尔铺子里的灯光一直亮到后半夜。第二天中午,米莉娅来了。她把新鞋穿上,轻轻跺了跺脚,对艾维尔说,“小鞋匠,你真行,鞋做得不错! ”然后就穿着新鞋神气地走了。
  (6)大约两星期后,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察来到艾维尔的鞋铺。“你就是艾维尔吗?”警察问。“是的。”艾维尔请那个警察坐下,“您是要做鞋吗? ”“不,我是来了解一件事的。你有没有给一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做过鞋? ”“米莉娅?”艾维尔想了一下,“我是给她做过鞋,有什么问题吗? ”“她是个骗子。”警察说。“我知道,”艾维尔并不意外,“她从我这儿骗过一双鞋。”
  (7)他讲了米莉娅来讨鞋的经过:“我父亲是个非常仔细的人,他一生都没有记错过一次账。”“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给她做鞋呢?”警察很不解。“她太需要一双鞋了。我是鞋匠,不能让一个人穿着那样破的鞋从我这里走出去。”停顿了一下,艾维尔有些不安地问,“米莉娅现在在哪儿?”“她在拘留所里。”“那双鞋是我自己愿意给她的,你们就不要为难她了。”“小兄弟,米莉娅可不只是诈骗一双鞋的事。”警察笑笑,“我只是来了解一下情况。既然那双鞋真是你做的,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长夫人要请你做鞋。”
  (8)两天之后,有人来请艾维尔去一趟市长家。看着这个还是学生模样的小鞋匠,市长夫人问道:“那个叫米莉娅的女人,她的鞋真是你做的吗?”艾维尔点点头。“你知道我为什么请你做鞋吗?”艾维尔摇摇头。“那天我去女子拘留所参加一项公益活动,那些囚犯穿得又脏又破,哪里还像是女人啊。可就在那时,我看到了米莉娅的鞋,一双新鞋,那么精致,那么漂亮。那一刻,我简直有些嫉妒那个女人了。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
  (9)艾维尔没有说话,但心里甜滋滋的。
  ?(10) “后来我请警察局的人帮我打听一下是谁给米莉娅做了那双鞋,我听他们说米莉娅那双鞋没有给钱,而且你那时候就知道她是讹诈你的,是吗?”艾维尔又点点头。
  ?(11) “那你为什么还把鞋做得那么精致?随便给她一双不就行了吗?”“我父亲说过,我是鞋匠,我的一生就是要做好每一双鞋。”艾维尔说完就开始为市长夫人量尺码,商量鞋的样式。
  (12)现在,整个都尔市几乎所有人都想拥有一双艾维尔做的鞋。艾维尔记录订鞋的本子已经用到第9本,最近排队的人想拿到订做的鞋,至少要在两年之后。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小见大,一双制作“精致”“漂亮”的鞋子,揭示出一个道理:人一生只要尽心做好一件事,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B.市长夫人“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请做这双鞋的人给我也做一双,不,是一大堆。”的话,从侧面写出艾维尔制作鞋手艺高超,技术精湛;“艾维尔没有说话,但心里甜滋滋的。”表现出艾维尔,无私帮助别人之后的充实与内心的喜悦。
C.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勤劳朴实善良的人,尽职尽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回报。
D.艾维尔的父亲临终前对他说的话中,隐含着父亲对艾维尔继承遗业,发展扩大鞋铺,发扬光大祖业的朴实而美好的愿望。

E.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侧面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做人要朴实善良、尽职尽责的主题。
小题2:第四段对米利亚衣着的描写,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小说简要概括艾维尔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
小题4:探究小说中的“一双鞋”,有着怎样的影响力。(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米利亚的描写,并引出下文艾维尔为她做鞋,以及警察上门,市长夫人要求做鞋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显得更有波澜。②内容上,从侧面表现了艾菲尔早已识破她的谎言,但仍尽职尽责,更能突出它的善良的品质,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小题3:勤劳 善良 尽职尽责 纯朴厚道(答出3点3分,举例3分)
小题4:①你的职业道德决定你手中饭碗的含金量。②勤劳朴实善良的人,尽职尽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回报。③人一生只要尽心做好一件事,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每一点2分,结合现实拓展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无私帮助别人之后的充实与内心的喜悦”有误。D项,“隐含着父亲对艾维尔继承遗业,发展扩大鞋铺,发扬光大祖业的朴实而美好的愿望”,夸大了隐含的内容。
小题2:文章中间段的作用通常可从以下方面思考:(1)过渡(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2)为下文铺垫。(3)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4)突出某人内容或烘托某一人物形象。答题时应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小题3:从艾维尔认真经营鞋店可见其“勤劳”;从其明知米利亚是骗他的,却还是替她做鞋,可见其“善良”;从他连夜做鞋,以及谨记父亲“鞋匠的一生,就是做好每双鞋”可见其“尽职尽责”;从他为米利亚做鞋以及与市长夫人的对话等,可见其“纯朴厚道”。
小题4:本文的标题是“一双鞋的影响力”,从文中来分析是对艾维尔有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认真地做了那双本可以不做的鞋,让他的生意出奇的好,这并不是艾维尔所预料到,究其原因,是他的善良、认真。
点评:本题分别从小说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小说构思等方面命题,考查的点全面,这几个考查点也是小说阅读中的常考点。个人认为第四小题对小说主旨的考查形式较好,用一个开放式的探索究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把握,让学生不受约束,但又不天马行空,让学生在“有限的广阔空间”中驰骋自己的思想,符合高考的命题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二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就某一具体税种来说,(  )。
A.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妥协
B.兼顾高效率和高公平不是最好的
C.兼顾高效率和高公平才是最理想的
D.不应以效率为主导,而应以公平为核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这段话的主旨在于说明兼顾公平与效率就某一具体税种来说不一定是理想的,往往只能以一个为主导,要么是效率,要么是公平。对照选项发现,只有A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③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④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⑤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⑥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⑦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⑧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小题2: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小题3: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的作用?(4分)
小题4: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1:C
小题1:“闲”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处世和审物)(1分),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1分),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1分)。并由此直显艺术的本真(1分)。
(考生应善于联系语境,从语境中去推断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语境之中的一些相应的提示性信息。该句的后文就是相应的解释。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再综合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概括出全句的理解。)
评分标准:“处世和审物(即“看取世界的方式”)”“气性修养”“体调与风格”“更显艺术的本真”各占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如果只答“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而没有答出后面的具体结果,给2分。
小题1:(1)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
(2)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则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
(3)道家他们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他们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4)儒道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评分标准:一点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可见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部分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表达上细微差别。
小题1:C“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的“悠然”、B的“游目骋怀”、D的“纵”均能体现“闲”。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注意一些表标志性的句子。
小题1:本题是对儒道两家对于“闲”的不同理解着眼,要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并归纳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徒……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1.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①~④段回答: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一剂良药“”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参考答案:1.答题要点: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
2.①通过与“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比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因而感觉特别辛苦,不易。(“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与“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身处城市思念村庄的辛苦和不易。)
②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在作者看来,是对他的一种讨好,是别有用心的表演,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
3.因为城市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却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的喧嚣让人烦躁、压抑,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村庄。所以作者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4.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①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漈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②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漈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③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做了充分的准备。“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惟有莆田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④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结茅夹漈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参合”,以求得“实学”。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⑤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⑥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诏藏秘府”。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漈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⑦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⑧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郑樵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由于年轻的郑樵投效无门,于是在夹漈山中编撰史学巨著《通志》。
B.郑樵读书时搜访博览,他利用莆田藏书家多的有利条件,听到人家有书,不管乐不乐意,直到其门求读,不管鼎彝之文还是铭碣遗编缺简他都研究。
C.郑樵三十五岁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四十六岁时将通志编撰完成,他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京进献。
D.郑樵在绍兴二十八年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参照历代典籍,从三皇开始,到五代结束,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
E.本文叙事跨度大,从郑樵的青少年时代到去世,前后几十年;引用资料丰富,有传主的言论,也有别人的评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旧时代学者形象。
小题2:郑樵写作《通志》,有哪些思想基础?请结合原文的前两段进行分析。(6分)
小题3:从④⑤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和D不给分。
小题2:(6分)①他有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的宏大理想;②他有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③他有实实在在搞学问,鄙弃不是“实学”的科举文章的求实的研究精神。(每点2分)
小题3:(6分)①注重实践知识。他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在夹漈山下搭茅屋居住,访问田夫野老,观察动植物;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交流。②读书有计划性。为了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他制订了一个三十余年的研究计划。③读书、研究与著述结合。郑樵在读书研究中,把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每点2分)
小题4:(8分)观点一: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是出于他的研究学问的需要。①他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不值得学习;②他拒绝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是为了专心著述、讲学;③宋高宗也支持郑樵专心著述,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
 ?观点二:如果他出来做官,更有利于人生理想实现。①他的理想是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会更有利于利用朝廷的资源,完成自己的著述;②从宋高宗后来给予他一定官职、支持他专心著述来看,做官会有更优厚的条件,有利于他的著述;③他抱负很大,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如果做官,会更好的造福一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和手法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对应的原文“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除“报国无门”外还有以上原因,选项以偏概全;选项C对应的原文“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可见不是“四十六岁编纂完成”;选项D对应的原文“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选项“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错误,曲解文意。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前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专心钻研学术”“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对这些语句分类归纳整理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四、五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十年为……三年为……三年为……五、六年为……八、九年为……”“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整理概括这些内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郑樵”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赞同不做官转行的,适用第一种方式,因为文中能够找到依据,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列举文中的相关的语句整理答案。赞同做官适用于第二种,答题时注意在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