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小题2:第四段对米利亚衣着的描写,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小说简要概括艾维尔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 小题4:探究小说中的“一双鞋”,有着怎样的影响力。(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1:C
小题1:“闲”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处世和审物)(1分),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1分),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1分)。并由此直显艺术的本真(1分)。
(考生应善于联系语境,从语境中去推断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语境之中的一些相应的提示性信息。该句的后文就是相应的解释。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再综合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概括出全句的理解。)
评分标准:“处世和审物(即“看取世界的方式”)”“气性修养”“体调与风格”“更显艺术的本真”各占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如果只答“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而没有答出后面的具体结果,给2分。
小题1:(1)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
(2)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则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
(3)道家他们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他们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4)儒道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评分标准:一点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可见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部分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表达上细微差别。
小题1:C“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的“悠然”、B的“游目骋怀”、D的“纵”均能体现“闲”。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注意一些表标志性的句子。
小题1:本题是对儒道两家对于“闲”的不同理解着眼,要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并归纳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徒……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1.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①~④段回答: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一剂良药“”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参考答案:1.答题要点: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
2.①通过与“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比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因而感觉特别辛苦,不易。(“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与“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身处城市思念村庄的辛苦和不易。)
②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在作者看来,是对他的一种讨好,是别有用心的表演,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
3.因为城市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却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的喧嚣让人烦躁、压抑,它已经不是原来的村庄。所以作者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4.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①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漈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②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漈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③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做了充分的准备。“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惟有莆田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④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结茅夹漈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参合”,以求得“实学”。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⑤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⑥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诏藏秘府”。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漈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⑦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⑧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郑樵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由于年轻的郑樵投效无门,于是在夹漈山中编撰史学巨著《通志》。
B.郑樵读书时搜访博览,他利用莆田藏书家多的有利条件,听到人家有书,不管乐不乐意,直到其门求读,不管鼎彝之文还是铭碣遗编缺简他都研究。
C.郑樵三十五岁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四十六岁时将通志编撰完成,他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京进献。
D.郑樵在绍兴二十八年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参照历代典籍,从三皇开始,到五代结束,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
E.本文叙事跨度大,从郑樵的青少年时代到去世,前后几十年;引用资料丰富,有传主的言论,也有别人的评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旧时代学者形象。
小题2:郑樵写作《通志》,有哪些思想基础?请结合原文的前两段进行分析。(6分)
小题3:从④⑤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和D不给分。
小题2:(6分)①他有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的宏大理想;②他有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③他有实实在在搞学问,鄙弃不是“实学”的科举文章的求实的研究精神。(每点2分)
小题3:(6分)①注重实践知识。他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在夹漈山下搭茅屋居住,访问田夫野老,观察动植物;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交流。②读书有计划性。为了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他制订了一个三十余年的研究计划。③读书、研究与著述结合。郑樵在读书研究中,把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每点2分)
小题4:(8分)观点一: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是出于他的研究学问的需要。①他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不值得学习;②他拒绝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是为了专心著述、讲学;③宋高宗也支持郑樵专心著述,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
?观点二:如果他出来做官,更有利于人生理想实现。①他的理想是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会更有利于利用朝廷的资源,完成自己的著述;②从宋高宗后来给予他一定官职、支持他专心著述来看,做官会有更优厚的条件,有利于他的著述;③他抱负很大,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如果做官,会更好的造福一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和手法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对应的原文“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除“报国无门”外还有以上原因,选项以偏概全;选项C对应的原文“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可见不是“四十六岁编纂完成”;选项D对应的原文“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选项“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错误,曲解文意。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前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专心钻研学术”“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对这些语句分类归纳整理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四、五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十年为……三年为……三年为……五、六年为……八、九年为……”“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整理概括这些内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郑樵”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赞同不做官转行的,适用第一种方式,因为文中能够找到依据,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列举文中的相关的语句整理答案。赞同做官适用于第二种,答题时注意在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