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分)
A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了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B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
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
为什么他不拉别人呢?据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
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
“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
C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节选自《回忆鲁迅先生》)
小题1:以上三个片段选自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现代小说家?,该作者的代表作品有《?》。(写出一部即可)(2分)
小题2:三个节选片段,从不同角度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场景,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3分)
A:??B:??C:?
小题3:片段C中的空格应填的一项是(?)(1分)
A.因? B.但?C.为
理由:?(2分)
小题4:“选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是叙事类文章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请从《老王》、《项链》、《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任选某一内容,对其加以具体说明。(2分)
生活琐事概述:
人物性格特点: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愚公凿天路
俞刚
2003年交通部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水泥路”的要求时,安康市乡镇通油路率仅为35.5%,行政村通公路率仅为46%……最近两年,安康全市农村新增公路7000公里,180万农民走上了水泥路……交通部相关领导惊叹:“在目前仍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省级贫困县、51万贫困人口的山区城市,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悬崖峭壁之上,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械,只有铁锤、钢钎等原始工具,成百上千的山民们硬是用双手挑战着大山……
这不是传奇,而是发生在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的真实故事。从2006年11月至今,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些当代“愚公”们向一座座大山发起挑战,并且凿出了一条长达21公里、盘旋于千米高山的“天路”。
有村民一辈子没进过县城
“金竹山高与天齐,路险好比爬天梯。有女莫嫁陡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几辈辈人受穷苦,眼望着路通得幸福……”这首古老的民歌源自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寄托着竹山人渴望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真实感情。
据了解,竹山村全村1600多人,住在海拔千米以上、平均坡度达60度的金竹山深处。由于世代被大山阻隔,这个沉寂的小山村几乎与外界隔绝。
从竹山村去最近的毛坝镇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在2008年之前,只有两条“路”通往镇上:一条是翻山路,行程6个小时;另一条是穿山路,尺余宽的路全部从悬崖峭壁上经过,行人必须身贴崖壁,常年生活在山里的村民们也不愿冒险行走,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去过紫阳县城。
交通不便给竹山村带来很多问题。据介绍,该村现共有光棍38人,最老的年龄已达71岁。村民们说,是一座座挡在村子面前的大山,让他们祖祖辈辈受穷。据介绍,竹山村村民有的还住着茅草房,点着油灯。
两次修路失败留下的痛
据了解,近年来竹山村有过两次修路的历史,但先后都失败了,并且搭上了几个村民的性命。“为修路,我们讨论过不下10次。”毛坝镇党委书记鲍务林说。
修路失败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让全年收入只有300元的村民交350元的集资修路款难;但主要原因还不是这个,在悬崖峭壁上主要靠人工开山,安全问题是镇领导最担心的事,“万一路修不通,顶上乌纱事小,再搭上人命事就大了!”
然而,眼看着山间小路不能适应竹山村发展需要,交通不便日益拉大小山村与山外的差距,鲍务林等镇领导班子成员考虑再三,为了打通这条竹山村民通往幸福之路,他们铁下心准备一搏。“村子太落后、太贫困了,修通竹山村这条公路是全村1600多村民的迫切愿望。”据村支书侯在德讲,为了抓住机遇修通村级公路,改变竹山村面貌,村民们也决定不再等了,自己动手修路。
七旬老人卖棺材筹修路款
2006年11月底,修路的事终于定了下来,竹山这个沉寂的小山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从村里到修路工地,村民们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他们天一亮就开始劳作,在悬崖峭壁的山路上,到处是村民们修路的身影。
由于竹山公路几乎全部从山崖上经过,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大型机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靠人工一锤锤砸、用钢钎一钎钎撬,脚下的路在一寸寸地向前延伸……“我最不忍心的就是下去收钱,收不起这个钱。”侯在德坦承,为修路再大的苦都能吃,可就是筹钱太难了。“要在全市最穷的村筹集修路款比登天还难。”“我把棺材卖了就是为了修通出村路,为后人造福,死了随便找个地一埋就行了。”为了支持修路,村里年近七旬的王方菊老人将棺材卖了700元钱,亲手送到村干部手中。
“竹山精神”只是一个缩影
据统计,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元旦,人工开挖土石36万立方米。“下一步工作就是把通村路硬化、铺上水泥面,依托公路发展产业。”走在已经铺好的水泥路面上,鲍务林和侯在德充满无限憧憬。
尽管硬化工作仍在继续,水泥路面还没有铺完,但2008年通车一年来,竹山村已经有70余户村民在路边建起了新房,并且有3户人家购买了汽车,在修路的同时搞起了运输。“竹山公路是紫阳县工程量最大、施工条件最苦的一条进村路。而竹山村乡亲们愚公移山的修路精神只是紫阳县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紫阳县委书记罗雪剑说,两年来,全县每年新增村级公路300余公里,今年更是确定了再修369公里村级路的建设目标。
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农村优势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流通,带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紫阳公路交通建设已经成为安康市乃至全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最大亮点。
(选自《华商报》2009年3月20日,标题为编者所加)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千年险道一朝通,请分点概括促使天路开通的因素。
3、“竹山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它有何现实意义?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阆中小记
熊召政
车抵阆中,天已薄暮。
还在南充过来的路上,朋友就告之,已为我在阆中老城的水码头客栈订好了房间。乍一听客栈这两个字,心里头温温的,便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因为这个词不属于现在的时代,填充它的内容,除了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就是唐宋明清中的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了。
及至踏着松影一般的暮霭来到水码头的门前,看到门楣上悬着的乌木匾店号以及一进五重的深深院落,我真的以为一脚走进了唐朝。
我们经常夸赞时代的进步,若认真探究,则这进步都是功能上的发展,并非有质的改变。譬如穿衣,只不过从围着兽皮发展到布匹毛料;于交通,则从独木舟发展到轮船,从毛驴儿发展到轿车;于饮食,从茹毛饮血发展到珍肴玉馔;于栖身,从岩穴发展到多功能的住宅。衣食住行的本质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科技含量高了一些,内容丰富了一些。这好比计时器,虽然从远古沙漏发展到今日的电子钟,但是,我们因此改变了时间吗?
丰富也罢,简单也罢,激烈也罢,恬淡也罢,就像这客栈,虽然在别的城市里早就换成了宾馆、酒店之类的名称,但歇息下榻的功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但是,客栈之于阆中,却是非常的贴切。因为这两个词,都在历史中承担着特殊的文化符号。
阆中建城,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真正的长寿老人啊!它与云南的丽江、安徽的歙县、山西的平遥并称为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太多了,如北京、洛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等,那都是演绎过民族的爱恨情仇的大城。上述四座,应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四小花旦了。和另三座古城相比,地处川北的阆中,似乎名声要小一些,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况味。阆字比较生僻,最早见于《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许慎的《说文解字》作出解释:“阆,门高也,从门。”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介绍阆中,说它“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比乐史早很多年的蜀汉谯周在《巴记》里说“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两位地理学家,解释阆中得名的由来,一在山,一在水。若到过阆中,到城对面的锦屏山放眼一望,便觉得乐史与谯周的话都说得对。往近点看,嘉陵江绕城三面,若烟雨迷濛,看城中参差的瓦脊,倒像是凫在水上的一大片乌篷船。但若目光远举,扭脖儿四下看去,就不难发现,嘉陵江如一条蜿蜒的青龙,游弋在万山丛中,被它守护着的阆中,像蛰伏于雨意中的一朵朵莲花,深藏于翡翠般的谷底了。
阆中的不可思议处,在于它的文化。在科举考试的年代,这一座小城里,出过114名进士,4名状元。须知整个四川才出了19名状元啊!如今,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参观古意盎然的楼堂亭园,衙署街坊,辨认建筑中的雕龙画凤、碑跋残绢,就会深切地感到,这里的风俗民情,无不浸透着温婉的书卷气。虽然,刘备的结义兄弟张飞在这里镇守七年,并死于斯、埋于斯。但阆中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他的暴烈的感染,它向世人展示的总是一份散淡和儒雅。
却说住进水码头,行李甫卸,我就急不可待地走上长街闲逛起来。
深春的黄昏,在这座小城里,幽静而漫长。曲折而略显冷清的街面,伴我漫步的,除了张飞牛肉的香味,还有掺杂了鸟声的漫不经心的胡琴。一爿堆满特产、陈列山货的店铺,仿佛一角园林;一座窗明几净、庭院生花的人家,仿佛一座空潭。身临其境,一些阴柔的词汇,如婉约、绵长、安谧之类,刹那间都生动起来,仿佛可以触摸、可以把玩。这时候,你就会领悟到这座古城长生不老的奥秘,乃是因为它平静着它的平静,悠闲着它的悠闲。你千种诱惑,万般浮躁,与它何干!
城市同人一样,性格千差万别。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现代文明身影千姿、魅力四射,具有摧垮传统的绝对威力。但有的城市,对异质的文化,天生就有抗拒力。就像我此刻漫步的阆中,虽然也有网吧、也有歌厅、也有浴足城,但里头消费者的表情,还是散淡的,略含着幽默的。这就是现代其表古典其心了。
是夜,宿于水码头的阁楼上,听槛外嘉陵江的涛声,像听着一曲洞箫。这份悠然,让我想入非非。传言得道的高僧可以烧出舍利子来。我想,如果往古的文化能像高僧那样坐化,则这阆中的风俗民情,定可以烧出璀璨的舍利。
小题1:概括回答作者为什么“乍一听客栈这两个字,心里头温温的,便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4分)
小题2:第七段中“往近点看,嘉陵江绕城三面,若烟雨迷蒙,看城中参差的瓦脊,倒像是凫在水上的一大片乌篷船”这句话,除了形象描绘了阆中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3:概括第四段的主要意思,这段的内容与下文写阆中有何联系? (6分)
小题4:根据全文概括分析阆中的主要特点。(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为《亲人们》
住在乡下,睡得早,午夜梦回,有时听得猫头鹰的唿哨,但不久,一切又都沉寂了,静的就象会听到大地自转的声音;似乎这样的寂静永无止境了,可是远远地打破沉寂者来了,不知名的鸟啼,一声两声象游丝一般,在浓雾中摇曳着。这一根丝,愈细愈有劲,细到象要中断的当儿,突然一片啾啁的声浪从四面八方一齐来了。无数的鸟儿在讴歌黎明。于是在床上等待天亮的人也松了一口气。确信那阴森寒冷的夜终于过去了。
这样平凡的经验,可说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罢?
但这样平凡的感想也许不是每个读了这个小小的诗集的人们会都感到的罢?
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神往于山崩海啸,绚烂辉煌,而对于朴素平易不感兴趣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不从始发的几微中间看出沛然莫之能御的气运的人们,大概也不会感到;而偏爱着猫头鹰的唿哨的人们,自然更是不会感到的了。
今日的诗坛,的确不算寂寞,但这是怎样的不寂寞呢?这好比一个晴朗的秋夜,璧月高悬,繁星点点,银汉横斜。
读了这本小小诗集,或者会唤起了望见银河那时的惊喜的感觉罢?
这里的许多位作者,有的是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他们的作品的了,有的恐怕还是第一回将他们的心声印在纸上。风格也各人不同,有人倾诉他对于最亲最亲者的怀念,有人在对于遥远的未来寄与热烈的希望,有人舐着自己的创伤在低呻,有人则高举旗帜唱着雄壮的进行曲。他们都有一点相同:抒写真情,面对光明。他们更给我们同一的确信:"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诗人是对于时代的风雨有着预感的鸟,特别是不为幻影迷糊了心灵而正视现实的诗人,他们的歌声常是时代的号角。在阴沉的日子里读完这些诗,几年前一个深刻的印象又唤回来了。那是在北国,天冈破晓,我被嘹亮的军号声惊醒了。我起来一看,山岗上乳白色的雾气中一个小号兵面对东方,元气充沛地吹着进行曲,他一遍一遍吹,大地也慢慢转身,终于一片霞光罩满了高山和深谷。?1944年2月14日
小题1:文章第二段对全文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请依据第三段内容,概括《亲人们》这部诗集的特点。(6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D.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