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为奴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
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
所,乃许曰: “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因此闻名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迹:追踪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衣:穿上
 C.季布为项籍用,职耳?职:职分
 D.夫忌壮士以资敌国?资:凭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②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与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B.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观上是出于侠义,客观上有利于汉政权赢得民心。
C.朱家举出伍子胥鞭打荆平王坟墓的事例,意在说明不能过于逼迫季布,以免造成他“资敌国”的后果。
D.汝阴侯滕公向汉高祖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3分)
答:?
(2)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4分)
答:?
(3)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3分)
答:______?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州人。初名巽,自以更名应举非是,当祭必称巽。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里人聘为子弟师,主人瞷其每食舍肉,密归遗母,为设二器驰送,乃肯肉食,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江万里守吉州,守道适贡于乡,万里独异视之。
  淳祐元年举进士,廷对,言:“国事成败在宰相,人才消长在台谏。昔者当国恶箴规,言者疑触迕,及其去位,共谓非才。或有迎合时宰,自效殷勤,亦有疾恶乖方,苟求玼颣,以致忠邪不辨,黜陟无章。”唱名,徐俨夫为第一,俨夫握守道起曰:“吾愧出君上矣,君文未尝不在我上也。”授雩都主簿。
  丁母忧,服除,调赣州司户,其次在十年,后万里作白鹭洲书院,首致守道为诸生讲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守道初升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学者悦服。宗人新及子必泰先寓居长沙,闻守道至,往访之。初犹未识也,晤语相契,守道即请于子良,礼新为岳麓书院讲书。新讲《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守道起曰:“长沙自有仲齐,吾何为至此。”仲齐,新之字也。逾年,新卒,守道哭之恸,自铭其墓,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子良代,守道复还吉州。
  里有张某丧其父小祥而舅氏讼以事系之狱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守道闻之叹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滨祭而薄之,挠葬而夺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令亟出之。其舅丑诬守道,守道亦不自辨。转运使包恢为请祠于朝。万里入为国子祭酒,荐为史馆检阅,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
 ? (选自《宋史·欧阳守道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 自以更名应举非是不对
  B. 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老人、孩子
  C. 唱名,徐俨夫为第一点名
  D. 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路中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B. 及其去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守道哭之恸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
  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下列各句,与“吾何为至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 大王来何操B. 籍何以至此
  C. 沛公安在 D. 姜氏何厌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守道是吉州人,字公权,但他遇到祭祀一定自称欧阳巽。很小的时候因为失去父亲,所以家里很穷,没有老师,只好自己努力学习。
  B. 乡人聘请给子弟做老师,主人窥见他每次吃饭都不吃肉,暗地送回家给母亲,便准备两碗马上送去,这才肯吃肉。
  C. 欧阳守道担任狱麓书院副山长,第一次登席讲学,发明了孟子端正民心、继承三圣的学说,求学的人都很乐意接受。
  D. 欧阳守道为乡里一个因受其舅的告发而入狱的张姓的人讲情,让他能够暂时出狱为其父祭祀,并为此而受到张姓的舅舅诬告。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优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倜傥:性格豪爽 
B.尝购求之——购求:追购捉拿 
C.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引去:退兵逃走 
D.即拊膺大恸——拊膺:捶着胸膛
2.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所获倍于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功迁云州观察使——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C.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因指陈家谷口曰——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有先见之明的一组是(?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②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⑥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他曾对同伴说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优认为杨业有谋反图谋,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兵败至谷口,不见埋伏的援军,心知必死无疑,反身与辽兵力战,后被擒,杨业感叹奸臣逼迫出兵,绝食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节选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世衣冠/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
B.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关:关押
C.伏惟天恩莫不荡宥/伏惟:伏在地上想
D.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无虑:大约、大概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②皆以美于徐公
B.①事皆施行,著于令/②以全人命,有益于边
C.①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②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D.①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②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
3.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躬掌法宽平的一组是(?)
①于法,彭得斩之
②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③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④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
⑤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⑥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
A.③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躬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郭弘是当年著名的断案专家,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精通法律,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B.郭躬认为,按照法律,秦彭应该斩首,但是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
C.郭躬认为,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对过失犯罪的应比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D.郭躬认为皇恩浩荡宽宏,在押死刑犯在大赦时都获得了新生,但大赦令还没恩及那些已经逃亡的死刑犯。
5.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①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 ]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即其庐之西南为亭——至丹以荆卿为计 
C.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③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亦足以称快世俗 
⑦皆可指数 
⑧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⑨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⑩/ ⑨
B.①③④/②⑤⑥⑨/⑦⑧⑩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⑨/⑧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⑩/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