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2017-08-22 12:33: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大连造船厂,“辽宁舰”举行交接入列仪式,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首艘航母面市,中国人的百年航母梦成为现实。
B.一些编剧在改编名著时,没有很好地理解原著的精髓,胡编乱造了许多情节,这样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原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张伯苓远赴美国考察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提出“一切均以切于现在生活为准”的办学理念,这成为他发展南开大学教育的不易之典
D.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知名品牌纷纷进入成都,七八家专卖店星罗棋布地出现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不易之典:不变的法则。此处使用正确。A面市:(产品)开始供应市场。此处应用“面世”。B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此处应为“就”。D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句中只有七八家。词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六近义词辨析。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词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冯”通“凭”乘?C“读”通“逗”断句 ?D中“趣”通“趋”趋向
点评:考生应熟练掌握课本中的通假字及解释,要举一反三,迁移到课外,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1)这屋子颜色比较?,并注意?屋里的布局,使得整个房间很舒适。
(2)有毒气体?的原因被?出去后,这件事情引起了受害者的担忧。
①?谐调?② 协调?③?泄漏?④泄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协调?谐调 ?①协调: 形容词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还可以作动词用 。
②谐调: 侧重比刚例勻称,常用于声音 、顏色 、氣氛等 。
泄漏?泄露?①泄漏:1)(液体、气体)漏出。2)同“泄露”
②泄露: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人知道了。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加点的词语无古今意义差别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封闭宫室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工作中出现差错,常常与是否?有关,有时候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一下,事情就不至于弄糟。
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日一些精彩的演出、比赛?了,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文体舞台上还会好戏连连。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干部一定当好人民的公仆,否则就是对这一称号的?
A.精心延迟诬蔑
B.精心延缓污蔑
C.经心延缓诬蔑
D.经心延迟污蔑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精心”,特别用心、细致;“经心”,在意,留心。“延迟”,推迟,将事情往后放;“延缓”,使正在进行的事情慢下来。“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名誉;“污蔑”,玷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