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A.①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②比诸侯之列 B.①以故多持女远逃亡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C.①且留待之须臾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②常为晋君赐矣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卓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堆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⑦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 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诈诈:欺骗
B.许于蜀许:答应
C.有穴见大蛇见:通“现”,出现
D.蜀道通通:通达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道难然惧五丁勇
B.以谢罪以手揽之
C.愿许之五人欲诛之
D.许于蜀朝坠金于其后
小题3: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蜀王)三十二
B.(五丁)还到梓潼
C.(蜀王)闻五丁亡
D.(五丁)以手揽之
翻译上文中的画线句
小题4:(1)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
(2)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