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2:38: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倾听李叔同
哪怕是像温源宁那样的高手,让他来为李叔同白描一帧小像,恐怕也难下笔。
他是全能的才子。诗、书、画、印、乐、剧,他全包了。他又是感化力特强的艺术教育家。在人生的半途中,忽然来了个突变:脱下青衫披上缁衣,做了个苦行头陀。崇仰者看他头上显出圆光,是位活菩萨,不觉便五体投地!
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李叔同的人生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声音。
这位乱世真人不过六十三年的一生中,前二十五年他可谓阅尽繁华,是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清朝末年,他的故乡天津有位名妓杨翠喜。李叔同赠过她艳词一阕,其中有“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之句。此后,他奉母携眷移居上海,又同海上名花李苹香过从甚密。他赠李的诗中有云:“春归花落渺难寻。”
丰子恺说,他的恩师是第一个将西方古典音乐介绍到中国的人。那主要指的是他东渡扶桑“向西方艺术全面进攻”以后的贡献。但从下面这段“史中声”来看,他早就在弹钢琴了。
1905年,他的生母在上海病故。他扶柩返回天津老家为母开吊出殡。这场丧事极不平常,不但打破“外丧不进门”的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而且是按西式做法办理的。除了致悼词(而非老式的孝子跪地念祭文),全家穿黑衣(老式该穿白衣)送葬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叔同亲自奏钢琴,唱悼歌。
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琴声、歌声必定是惊世骇俗的。李叔同的生母是旧家庭中地位低微的小妾,李曾不止一次对人提起“生母很苦”,直到出家多年后他一想到母亲还有余哀。有一次听讲《地藏经》,他竟涕泗滂沱,难以自已。当年感怀母亲的身世,因而他采取了那样不寻常的行动,那场面,那乐声必定是悲壮的。
对于我们信奉无神论的凡人来说,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特别是中国音乐史)同在的音乐人。
他留下的作品中,完全是他原创的作品寥寥可数。绝大多数是他选曲配词的。奇妙的是,在这些选曲填词的歌曲中却有绝妙之作。有缘、有幸从其中找到了共鸣的爱好者会发现,它们也许比他的原创之作更加珍奇。
1906年发表的《隋堤柳》,连他的一位门人也曾误认为是他的原创。其实,是洋曲调与李叔同所撰词的巧妙的嫁接。试取其曲调单独唱奏,洋味颇浓。再看他自撰之词:“甚西风吹醒隋堤新柳,江山非旧,只见景依稀凄凉时候……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当然是文情并茂的一篇长短句,那风韵是传统的。但是,合而歌之,却声词契合,流美异常。更叫人叹赏的是,中国味消融了原曲中的洋味,似乎它本就是词作者的自度曲!
《涉江》又是一例。歌词取自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今天的人们诵读此诗,仍可享受那两千年前的古朴风味。但如要用今天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诗中情味,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1940年我从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认识了《涉江》,觉得那音乐不但符合而且强化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尝到了一种古味的忧伤。好多年以后才知道是他妙选了一支英国民歌的曲调来配《涉江》,竟把那中西、古今的鸿沟填平了。
他出家后,夫人到西湖寻访,走了几处寺庙才找到,在店里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他便告别归寺。妻、友送他下了小船。船开行了,他没有回一下头。直到船与人埋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夫人痛哭而归。
这是他老友黄炎培回忆亲眼所见所述。遥想那颇似《红楼梦》末回的一景,《送别》的歌声变得绝顶凄凉了!音乐是表情、传情的艺术。既然要斩断情缘,忘情,绝情,也就没有了音乐。于是我们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少了一位大音乐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叔同是一个全能的才子,他在诗、书、画、印、乐、剧各方面都有所成就,但是他却转入佛门,做了个苦行头陀。
B.“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中的“声音”指的是李叔同出家前发出的“声音”,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出家持否定态度。
C.之所以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惊世骇俗”,是因为他的生母是旧家庭中身分低微的小妾,而他却打破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
D.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同在的音乐人,他的音乐作品中选曲配词的占了多数,而且质量很高,但他的原创之作却很少有佳作。

E.“直到船与人埋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既写出了分离场面的凄凉,也写出了李叔同斩断尘世情缘的决绝。
(2)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6分)
(3)李叔同是个全能才子,请结合文简要概括他在音乐上的才能。(6分)
(4)李叔同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他却“斩断情缘,忘情,绝情”,“脱下青衫
披上缁衣裳,做了个苦行头陀”。请你谈谈对于李叔同此举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AE?
(2)答案示例:增强文本的文学性、可读性;(2分)营造意境,使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李叔同的音乐作品中歌词的传统魅力;(2分)自撰词则进一步表现了李叔同的文学才华。(2分)
(3)答案示例:第一个将西方古典音乐介绍到中国,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能将西方曲调与中国传统文学巧妙融合,填平中西、古今的鸿沟。
(4)答案示例:李叔同在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他本可以在这上面大展宏图,做出一番成就,但他了选择了出家。这样的人生转变和他的性格有关,他从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从他以西式做法为母亲办丧事就可以看出。他皈依佛门,“斩断情缘”,也许在音乐方面有所放弃,但如文中所言,“我们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所以说,这样做未尝不可。而生活中变是如此,有时候放弃意味着另一种获得


本题解析:B.“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出家持否定态度”有误;C.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说“惊世骇俗”还因为李叔同办丧事时采用了西式做法;D.“他的原创之作却很少有佳作”于文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脚?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二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漂上来。?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火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童散落,盥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
?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一一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二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
…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种种成长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有删改)
【注】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苍山县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脚印》以一个有关脚印的传说,引出了浓浓的文化乡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内中的心理,可以看作是王鼎均的一次精神还乡。
B.这种乡愁观念的形成恐怕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五六十年代紧张的海峡局势有密切联系,生不能回家,用回忆走在回家的路上,用鬼魂来一路捡拾脚印回家,这里面该隐忍了无尽的哀痛。
C.文中“脚印”还隐喻人在生长、前进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或记录,“捡拾脚印”主要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D.文中捡拾脚印的传说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至垂暮之年总要完成从老年向中年、青年、少年、童年的返回,最终在故乡找到精神依托。

E、从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看,第一段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全文中起到总领的作用,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
小题2:文章后面引用了两个乡间故事,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和要说明的道理。(6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②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
小题4: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①除引用神话传说和乡间故事外,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说出两点即可。)
②本文表现了作者深挚的思乡之情,然而作者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再未踏上故土,并表示没有回乡的想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围绕一个方面展开即可,但不应从政治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1: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为我的故乡增添了一种奇幻的色彩,表现了游子对于故乡深挚的思念之情,深化了主旨。
②撷用乡问故事,说明人生短暂,不可庸人自扰,显示作者放达的人生境界。
小题1:①(3分)作者悠然神往于千山万水外的故乡风物,刻骨铭记着童年的美好时光,因为它们记录了自己的过去,更因为它们与故乡紧密相连。(2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盼望着能在垂暮之年作一次回顾式的人生旅行。(1分)②(3分)青春年少时不懂得故乡的真正含义和份量,不曾体验到思乡的感受;(2分)年长后,长期漂泊在外,才知道故乡是难以割舍的。(1分)
小题1:①(4分)构思新颖,入笔角度独特,从脚印传说入笔抒发自己的乡愁,别开生面;大胆运用联想与想象,采取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运用新奇的比喻,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写出两点即可)
②(4分)
示例一
王鼎钧不敢还乡。缘由是珍藏着旧时的回忆,害怕走近真实的已经面貌全非的故乡,害怕那种美好的记忆会随风而逝。王鼎钧怀恋的只是记忆中给他美好感觉的故乡"他宁愿把故乡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因为亲人都已不在了,故乡也已经不是从前的故乡了。他是一个珍视自己记忆的人,因着太有情,太爱,而只能以看似无情的做法而完好地保留自己心目中的故乡。)
示例二
王鼎钧不愿回乡。他的乡愁是精神的,而非现实的,现实中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王鼎钧是不愿回去的。即如他所说“乡愁是美学。”“用不着扣别人搞竞赛”,这是一种情感的依恋和怀念,是一种精神的维系和依托。至于王鼎钧对乡情的咏叹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原因,不给分。)
(以上主观表述题,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指向无关。D项“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不妥,且以偏概全。E项“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错误。只选对一项给2分。
小题1:6分,每点2分。
小题1:每点3分。
小题1:8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我的哥哥黄仁字
黄竞存
黄仁宇在十四五岁左右(1932年)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当时《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黄仁宇的写作热忱,从中学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以后他继续在文章书籍中加入自己的插图,包括白描画、地图、表格和作战形势图等,都一手细心创制。他的私人用笺,上面就有一幅白描画,描写过去运河漕运情形,原来是他写《明代经济史》中的插图。
1938年仁宇兄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念电机工程。刚过了一年,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大学都辗转迁入内地。黄仁宇放弃学业,在长沙参加《抗战日报》,作编辑访问工作,那时《抗战日报》的社长是田汉,总编辑是廖沫沙。后于1943年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在孙立人部下作参谋,常到战场视察,仍旧写文章,大部在重庆《大公报》发表。在北缅密支那之役,他到前线观察,被日军藏在树丛中的狙击兵射中大腿,运到后方调养。这一段战争经历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力、生存能力以及对时局的理性思考。抗战胜利之后,仁宇兄到美国Leaven Worth参谋大学深造,后来又到日本参加中国驻日代表团。
从1952年开始,黄仁宇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念书和工作。那时他已经是三十四岁,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他采取这途径,表明内心对大学生活十分看重,表示对自己写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才愿意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发愤攻读。
黄仁宇在密西根大学Undergraduate School念了三年,由新闻系转到历史系,取得学士学位,在这段时间,除开读书、工作之外,他对年轻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一样有兴趣。密西根大学是美国中西部足球联盟的一员(Midwest Big 10)。秋天是足球季,各校轮流比赛,每场的观众上万,黄仁宇戴上黄蓝两色上有校徽的便帽,热烈参加。随后继续念研究院,一直到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黄仁宇一面工作谋生,可是仍专心读书。我看着他从一个业余性质的作者,蜕变为胸藏万卷的学人,他以后的成就,都是在这个期间奠定的。无论多晚都要完成计划,无论多累都要阅读思考,无论多难都要坚持研究写作。仁宇兄研究明史,把《明实录》一百三十三卷从头到尾研读,以后写文章,下结论,都引证纪实,不凭空虚构,这就是他为学过人之处。黄仁宇辞世之后,嫂嫂格尔寄给我一盒文件,其中有黄仁宇最近十年的读书工作记录。我打开一本,看到他1992年12月的日记,其中一个星期,他在五天之内,把《大史长篇》,重新研读一遍。我不知道《大史长篇》是怎么样的书籍,请教一位国史专家,他说大概是明朝王祎著的《大事记续篇》(七十七卷)和朱国桢著的《大事记》,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黄仁宇读书认真的情形。
仁宇兄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开始是用英文写的,在1981年由雅礼大学出版所印行,当时为美国名作家John Updike发现,在New Yorker杂志写文推荐,同时这本书也列入美国历史书五个最佳作品之一。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印行,由廖沫沙题笺,印在封面。
黄仁宇个性强,不论学术和日常交往,都是心有成竹,不轻易改变初衷。可是为人谦和,不事夸张。《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和台湾畅销,他对我一字不提,直到我们的表弟李承露从台湾来信,报告情形。我打电话给仁宇兄说:“听见你在台湾出版界和读者心目中声名鼎盛。”仁宇兄没有骄意,只问:“是哪个人告诉你的?”
黄仁宇的第二本重要作品是《中国大历史》,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是1988年11月。可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到纽约州去看他们夫妇,仁宇兄就告诉我:他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新的研讨方式,和美国各大学中国史专家看法完全不一样。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这学科的研究内情,只觉单刀匹马,和一班学术权威打对头,不是智举,就将这想法坦白陈述,黄仁宇一点也不同意,话题就终止了。
黄仁宇欢喜宾客,New paltz附近有几家餐馆,是他家待客之处,其中有两家在赫逊河畔,风景优美。这地方也就是他写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名称的来源,另一家中国餐馆,叫“小熊饭店”,地址靠近Woodstock,是Rock Music发源之处,餐厅背山近水,非常风雅。仁宇兄常说:“我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不论是治世乱世,无所不闻,无所不见。现在我个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一死而无憾。”这种看法,和他最后一天和格尔嫂所讲的话,如出一辙。
(选自“新浪网”“读书频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仁宇中学时代就很爱写名人传记,后来一直坚持写作,酷爱写作。正因如此,34岁的时候依然选择放弃军队生涯而到美国继续念书。
B.黄仁宇一生经历丰富,先后做过编辑、学生、军人、学者,在每一个行业都专心认真,特别是在历史学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影响深远。
C.文章以黄仁宇“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为线索,写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活,表现了他广泛的兴趣、不屈的斗志和超强的学习、研究能力。
D.黄仁宇一生经历名校历练,先是南开大学的熏陶,后有密西根大学的深造,先后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每一步都学有所成。
E.在对中国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方面,黄仁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书都是证明。
小题2:黄仁宇能成为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黄仁宇年轻时的经历对他日后成为著名学者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34岁时“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并且在历史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黄仁宇的一生带给你什么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项3分,E项2分,C项1分
小题2:(1)为学务实,认真读书,不断研读;(2)不凭空虚构,写文章,下结论,都引证纪实;(3)研究历史方式新,有独到的见解。
小题3:(1)不断地写作(或记者)经历为后来的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2)南开大学未完的学业始终是一个遗憾,所以才去读书,进而有所建树;(3)军队生涯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力,成为他不懈读书学习写作的有力支撑。(每段2分)
小题4:(1)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需要勇气;(2)只要有兴趣,多大年龄都不算晚;(3)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才能有成绩有突破;(4)人生应该不断挑战自我;(或者是幼年的兴趣,对一个人的追求和成就至关重要,故培养兴趣乃教育之本;审视自我,要敢于遵从内心,执着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C项“不屈斗志”于文无据,A项强加因果,D项南开期间没有成绩,“硕士”文中没提到。
小题2: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语句有:“无论多晚都要完成计划,无论多累都要阅读思考,无论多难都要坚持研究写作”“写文章,下结论,都引证纪实,不凭空虚构,这就是他为学过人之处”“读书认真”。
小题3: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答题区位集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的语句有:“这一段战争经历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力、生存能力以及对时局的理性思考”“黄仁宇的写作热忱,从中学时代开始,从未间断” “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他采取这途径,表明内心对大学生活十分看重,表示对自己写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才愿意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发愤攻读”
小题4:这是一道文意探究的题目,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此题可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抓住句子的含义向深挖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别光做谴责者
在被两辆车先后碾轧后的第9天,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最终没能创造生命的奇迹,经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还是离开了。
小悦悦的死,让“冷漠”一下子成为人民公敌。此前,舆论已经开始对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进行口诛笔伐;小悦悦撒手人间,更让公众激愤难平。网络上甚至有人对18个路人进行人肉搜索,一些被曝光的路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鄙视、漫骂,甚至人身攻击。非理性的情绪,已经开始蔓延,大有越过边界之嫌。
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日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汪洋的这番饱带感情的痛切之言,非常动人。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身的丑陋本身就不容易,能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更加不易。
对小悦悦的死亡的痛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舆论。客观地说,这18个路人当中,可能确实有被舆论误伤的,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一个路人为了出名,假冒“肇事者”只是为了所谓的出名。而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被一些人冷嘲为“想出名”。这种种不正常的现象,确实让我们不寒而栗,甚至要比18个冷漠的路人,更让我们惊心。中国,你到底是怎么啦?
奇怪的是,网络上对见死不救无情谴责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包括我们在内的舆论主体,是不是就敢拍着胸口说,如果我在场,一定会去救?18个路人都侧目而去,如此“高比例”的冷漠,和网络上的激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我怯怯地问一声:假如这些谴责者恪巧路过,他就一定不会是做“冷漠”的路人吗?我看未必!
大比例的冷漠者,恐怕不仅仅只是反映了事发当地道德生态的荒漠化,应该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的普遍反应。一方面,我们热衷于躲在安全的角落谴责冷漠者,另一方面,我们又可能拿制度托词、拿种种“彭宇事件”的不测后果来自我麻醉,自我安慰:见义勇为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还是做一个安全的观望者吧。主流舆论的热切,与实际参与者的怯怯形成鲜明的对比,恰恰说明,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淳化之风,已经日益稀缺,道德冷漠症已经逐渐污染社会空气,道德沙漠化也越来越严重了。
我不认为我们的道德水平,已经沦丧至不堪的地步了,正像“郭美美事件”之后,国人慈善的热情降到冰点一样,假以时日,一旦有人振臂一呼,一旦遇到需要慈善,而慈善组织却能证明透明公开的时候,国人的慈善热情便会迅速恢复。对这18个路人,我们不应一味地谴责,这无济于事;而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媒体也不要沉湎于炒作“类彭宇”事件,通过炒作过热议题,放大负面舆论,影响人们见义勇为的信心。
当然,通过更加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来真正保护见义勇为,我想,我们的道德水平,便会迅速地回升。不是吗?
小题1:对标题“我们别光做谴责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小悦悦之死而引起的对“冷漠”过度的谴责,已经相当程度上蔓延为不理性的情绪,我们不应做这种“谴责者”。
B.我们热衷于躲在安全的角落,站在道义的至高点对见死不救的路人进行谴责,但事到临头,我们不一定就能见义勇为。
C.见义勇为已日见稀缺,道德冷漠之风已日渐污染社会空气,我们应以实际行动唤起社会公德心,而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谴责上。
D.如果有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见义勇为的现象就会风行,社会道德水平便会回升,我们应对此充满信心。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一旁围观和谴责见义不为者容易,正视和批判自身的劣根性不容易,能在反省自己的基础上唤醒社会的良知更难。
B.一味的谴责无济于事,社会道德水平也未沦丧至无可救药的地步,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地静待社会道德水平的回升和社会风气的净化。
C.小悦悦事件中,所有有良知的人其实都受了伤;只有根除事件发生的土壤,我们心底的道德感才会焕发出力量,小悦悦这样的遭遇才可望避免。
D.我们都可能成为“小悦悦”们的“路人”,请停下来帮助他们,这是本分,也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
小题3:根据文本回答:如何避免“类小悦悦事件”的再次发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每一个人都要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丑陋,并努力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一个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人。
2、政府要制定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创造惩恶扬善的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3、媒体应注意正面引导,避免放大负面舆论而影响人们见义勇为的信心。(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我们不应做这种“谴责者”表述不当?B站在道义的至高点对见死不救的路人进行谴责表述错误。? D.原文是“通过更加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来真正保护见义勇为”。
小题1:B.结合最后一段“通过更加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来真正保护见义勇为”而不是“静待社会道德水平的回升和社会风气的净化”。
小题1:这是一道评价题,回答“如何避免“类小悦悦事件”的再次发生”不可脱离文本答题,此题的答题角度是;公民个人、政府机构、宣传媒体等的作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结合《红楼梦》第九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简要分析茗烟的形象。


参考答案: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知己非林黛玉莫属。其实贾宝玉还有一位男性知己,他的地位,以及跟宝玉的密切程度不亚于袭人和晴雯。他不谙世事,淘气顽皮,是宝玉叛逆思想、叛逆行为的支持者和同情者。有了他的机灵和巧于应付,宝玉才可能私自外出;有了他的支持和帮助,宝玉种种离经叛道的举动才得以实现;有了他外出买书,才上演了宝黛共读《西厢记》的美丽画面。茗烟是起的一种对照的作用,他跟首席男仆李贵对照。李贵是忠心耿耿地执行贾政的指示,而茗烟是不听话、不执行指示,而且有时主动挑唆宝玉不听话,起煽风点火的作用,所以他就成为宝玉离经叛道的得力助手。茗烟最了解宝玉的心,所以宝玉很多机密的事也不瞒他。 “茗”在古代指得是茶,沏了茶以后也可以叫茗。茗冒烟,指得是一杯热茶,喝了以后又解渴又温暖人心。茗烟的名字由此而来。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能力,要根据典型的语段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