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 ![]() (3)李叔同是个全能才子,请结合文简要概括他在音乐上的才能。(6分) (4)李叔同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他却“斩断情缘,忘情,绝情”,“脱下青衫 披上缁衣裳,做了个苦行头陀”。请你谈谈对于李叔同此举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AE? 本题解析:B.“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出家持否定态度”有误;C.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说“惊世骇俗”还因为李叔同办丧事时采用了西式做法;D.“他的原创之作却很少有佳作”于文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1: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为我的故乡增添了一种奇幻的色彩,表现了游子对于故乡深挚的思念之情,深化了主旨。
②撷用乡问故事,说明人生短暂,不可庸人自扰,显示作者放达的人生境界。
小题1:①(3分)作者悠然神往于千山万水外的故乡风物,刻骨铭记着童年的美好时光,因为它们记录了自己的过去,更因为它们与故乡紧密相连。(2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盼望着能在垂暮之年作一次回顾式的人生旅行。(1分)②(3分)青春年少时不懂得故乡的真正含义和份量,不曾体验到思乡的感受;(2分)年长后,长期漂泊在外,才知道故乡是难以割舍的。(1分)
小题1:①(4分)构思新颖,入笔角度独特,从脚印传说入笔抒发自己的乡愁,别开生面;大胆运用联想与想象,采取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运用新奇的比喻,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写出两点即可)
②(4分)
示例一
王鼎钧不敢还乡。缘由是珍藏着旧时的回忆,害怕走近真实的已经面貌全非的故乡,害怕那种美好的记忆会随风而逝。王鼎钧怀恋的只是记忆中给他美好感觉的故乡"他宁愿把故乡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因为亲人都已不在了,故乡也已经不是从前的故乡了。他是一个珍视自己记忆的人,因着太有情,太爱,而只能以看似无情的做法而完好地保留自己心目中的故乡。)
示例二
王鼎钧不愿回乡。他的乡愁是精神的,而非现实的,现实中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王鼎钧是不愿回去的。即如他所说“乡愁是美学。”“用不着扣别人搞竞赛”,这是一种情感的依恋和怀念,是一种精神的维系和依托。至于王鼎钧对乡情的咏叹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原因,不给分。)
(以上主观表述题,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指向无关。D项“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不妥,且以偏概全。E项“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错误。只选对一项给2分。
小题1:6分,每点2分。
小题1:每点3分。
小题1:8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我的哥哥黄仁字
黄竞存
黄仁宇在十四五岁左右(1932年)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当时《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黄仁宇的写作热忱,从中学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以后他继续在文章书籍中加入自己的插图,包括白描画、地图、表格和作战形势图等,都一手细心创制。他的私人用笺,上面就有一幅白描画,描写过去运河漕运情形,原来是他写《明代经济史》中的插图。
1938年仁宇兄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念电机工程。刚过了一年,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大学都辗转迁入内地。黄仁宇放弃学业,在长沙参加《抗战日报》,作编辑访问工作,那时《抗战日报》的社长是田汉,总编辑是廖沫沙。后于1943年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在孙立人部下作参谋,常到战场视察,仍旧写文章,大部在重庆《大公报》发表。在北缅密支那之役,他到前线观察,被日军藏在树丛中的狙击兵射中大腿,运到后方调养。这一段战争经历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力、生存能力以及对时局的理性思考。抗战胜利之后,仁宇兄到美国Leaven Worth参谋大学深造,后来又到日本参加中国驻日代表团。
从1952年开始,黄仁宇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念书和工作。那时他已经是三十四岁,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他采取这途径,表明内心对大学生活十分看重,表示对自己写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才愿意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发愤攻读。
黄仁宇在密西根大学Undergraduate School念了三年,由新闻系转到历史系,取得学士学位,在这段时间,除开读书、工作之外,他对年轻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一样有兴趣。密西根大学是美国中西部足球联盟的一员(Midwest Big 10)。秋天是足球季,各校轮流比赛,每场的观众上万,黄仁宇戴上黄蓝两色上有校徽的便帽,热烈参加。随后继续念研究院,一直到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黄仁宇一面工作谋生,可是仍专心读书。我看着他从一个业余性质的作者,蜕变为胸藏万卷的学人,他以后的成就,都是在这个期间奠定的。无论多晚都要完成计划,无论多累都要阅读思考,无论多难都要坚持研究写作。仁宇兄研究明史,把《明实录》一百三十三卷从头到尾研读,以后写文章,下结论,都引证纪实,不凭空虚构,这就是他为学过人之处。黄仁宇辞世之后,嫂嫂格尔寄给我一盒文件,其中有黄仁宇最近十年的读书工作记录。我打开一本,看到他1992年12月的日记,其中一个星期,他在五天之内,把《大史长篇》,重新研读一遍。我不知道《大史长篇》是怎么样的书籍,请教一位国史专家,他说大概是明朝王祎著的《大事记续篇》(七十七卷)和朱国桢著的《大事记》,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黄仁宇读书认真的情形。
仁宇兄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开始是用英文写的,在1981年由雅礼大学出版所印行,当时为美国名作家John Updike发现,在New Yorker杂志写文推荐,同时这本书也列入美国历史书五个最佳作品之一。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印行,由廖沫沙题笺,印在封面。
黄仁宇个性强,不论学术和日常交往,都是心有成竹,不轻易改变初衷。可是为人谦和,不事夸张。《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和台湾畅销,他对我一字不提,直到我们的表弟李承露从台湾来信,报告情形。我打电话给仁宇兄说:“听见你在台湾出版界和读者心目中声名鼎盛。”仁宇兄没有骄意,只问:“是哪个人告诉你的?”
黄仁宇的第二本重要作品是《中国大历史》,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是1988年11月。可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到纽约州去看他们夫妇,仁宇兄就告诉我:他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新的研讨方式,和美国各大学中国史专家看法完全不一样。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这学科的研究内情,只觉单刀匹马,和一班学术权威打对头,不是智举,就将这想法坦白陈述,黄仁宇一点也不同意,话题就终止了。
黄仁宇欢喜宾客,New paltz附近有几家餐馆,是他家待客之处,其中有两家在赫逊河畔,风景优美。这地方也就是他写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名称的来源,另一家中国餐馆,叫“小熊饭店”,地址靠近Woodstock,是Rock Music发源之处,餐厅背山近水,非常风雅。仁宇兄常说:“我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不论是治世乱世,无所不闻,无所不见。现在我个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一死而无憾。”这种看法,和他最后一天和格尔嫂所讲的话,如出一辙。
(选自“新浪网”“读书频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仁宇中学时代就很爱写名人传记,后来一直坚持写作,酷爱写作。正因如此,34岁的时候依然选择放弃军队生涯而到美国继续念书。
B.黄仁宇一生经历丰富,先后做过编辑、学生、军人、学者,在每一个行业都专心认真,特别是在历史学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影响深远。
C.文章以黄仁宇“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为线索,写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活,表现了他广泛的兴趣、不屈的斗志和超强的学习、研究能力。
D.黄仁宇一生经历名校历练,先是南开大学的熏陶,后有密西根大学的深造,先后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每一步都学有所成。
E.在对中国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方面,黄仁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书都是证明。
小题2:黄仁宇能成为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黄仁宇年轻时的经历对他日后成为著名学者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34岁时“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并且在历史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黄仁宇的一生带给你什么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项3分,E项2分,C项1分
小题2:(1)为学务实,认真读书,不断研读;(2)不凭空虚构,写文章,下结论,都引证纪实;(3)研究历史方式新,有独到的见解。
小题3:(1)不断地写作(或记者)经历为后来的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2)南开大学未完的学业始终是一个遗憾,所以才去读书,进而有所建树;(3)军队生涯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力,成为他不懈读书学习写作的有力支撑。(每段2分)
小题4:(1)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需要勇气;(2)只要有兴趣,多大年龄都不算晚;(3)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才能有成绩有突破;(4)人生应该不断挑战自我;(或者是幼年的兴趣,对一个人的追求和成就至关重要,故培养兴趣乃教育之本;审视自我,要敢于遵从内心,执着地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C项“不屈斗志”于文无据,A项强加因果,D项南开期间没有成绩,“硕士”文中没提到。
小题2: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语句有:“无论多晚都要完成计划,无论多累都要阅读思考,无论多难都要坚持研究写作”“写文章,下结论,都引证纪实,不凭空虚构,这就是他为学过人之处”“读书认真”。
小题3: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答题区位集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的语句有:“这一段战争经历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力、生存能力以及对时局的理性思考”“黄仁宇的写作热忱,从中学时代开始,从未间断” “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他采取这途径,表明内心对大学生活十分看重,表示对自己写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才愿意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发愤攻读”
小题4:这是一道文意探究的题目,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此题可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抓住句子的含义向深挖掘。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别光做谴责者
在被两辆车先后碾轧后的第9天,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最终没能创造生命的奇迹,经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还是离开了。
小悦悦的死,让“冷漠”一下子成为人民公敌。此前,舆论已经开始对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进行口诛笔伐;小悦悦撒手人间,更让公众激愤难平。网络上甚至有人对18个路人进行人肉搜索,一些被曝光的路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鄙视、漫骂,甚至人身攻击。非理性的情绪,已经开始蔓延,大有越过边界之嫌。
针对“小悦悦事件”,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日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汪洋的这番饱带感情的痛切之言,非常动人。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身的丑陋本身就不容易,能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更加不易。
对小悦悦的死亡的痛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舆论。客观地说,这18个路人当中,可能确实有被舆论误伤的,但是,如果我们联想到,一个路人为了出名,假冒“肇事者”只是为了所谓的出名。而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被一些人冷嘲为“想出名”。这种种不正常的现象,确实让我们不寒而栗,甚至要比18个冷漠的路人,更让我们惊心。中国,你到底是怎么啦?
奇怪的是,网络上对见死不救无情谴责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包括我们在内的舆论主体,是不是就敢拍着胸口说,如果我在场,一定会去救?18个路人都侧目而去,如此“高比例”的冷漠,和网络上的激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我怯怯地问一声:假如这些谴责者恪巧路过,他就一定不会是做“冷漠”的路人吗?我看未必!
大比例的冷漠者,恐怕不仅仅只是反映了事发当地道德生态的荒漠化,应该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的普遍反应。一方面,我们热衷于躲在安全的角落谴责冷漠者,另一方面,我们又可能拿制度托词、拿种种“彭宇事件”的不测后果来自我麻醉,自我安慰:见义勇为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还是做一个安全的观望者吧。主流舆论的热切,与实际参与者的怯怯形成鲜明的对比,恰恰说明,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淳化之风,已经日益稀缺,道德冷漠症已经逐渐污染社会空气,道德沙漠化也越来越严重了。
我不认为我们的道德水平,已经沦丧至不堪的地步了,正像“郭美美事件”之后,国人慈善的热情降到冰点一样,假以时日,一旦有人振臂一呼,一旦遇到需要慈善,而慈善组织却能证明透明公开的时候,国人的慈善热情便会迅速恢复。对这18个路人,我们不应一味地谴责,这无济于事;而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媒体也不要沉湎于炒作“类彭宇”事件,通过炒作过热议题,放大负面舆论,影响人们见义勇为的信心。
当然,通过更加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来真正保护见义勇为,我想,我们的道德水平,便会迅速地回升。不是吗?
小题1:对标题“我们别光做谴责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小悦悦之死而引起的对“冷漠”过度的谴责,已经相当程度上蔓延为不理性的情绪,我们不应做这种“谴责者”。
B.我们热衷于躲在安全的角落,站在道义的至高点对见死不救的路人进行谴责,但事到临头,我们不一定就能见义勇为。
C.见义勇为已日见稀缺,道德冷漠之风已日渐污染社会空气,我们应以实际行动唤起社会公德心,而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谴责上。
D.如果有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见义勇为的现象就会风行,社会道德水平便会回升,我们应对此充满信心。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一旁围观和谴责见义不为者容易,正视和批判自身的劣根性不容易,能在反省自己的基础上唤醒社会的良知更难。
B.一味的谴责无济于事,社会道德水平也未沦丧至无可救药的地步,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地静待社会道德水平的回升和社会风气的净化。
C.小悦悦事件中,所有有良知的人其实都受了伤;只有根除事件发生的土壤,我们心底的道德感才会焕发出力量,小悦悦这样的遭遇才可望避免。
D.我们都可能成为“小悦悦”们的“路人”,请停下来帮助他们,这是本分,也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
小题3:根据文本回答:如何避免“类小悦悦事件”的再次发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每一个人都要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丑陋,并努力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一个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人。
2、政府要制定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创造惩恶扬善的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3、媒体应注意正面引导,避免放大负面舆论而影响人们见义勇为的信心。(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我们不应做这种“谴责者”表述不当?B站在道义的至高点对见死不救的路人进行谴责表述错误。? D.原文是“通过更加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来真正保护见义勇为”。
小题1:B.结合最后一段“通过更加有温度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来真正保护见义勇为”而不是“静待社会道德水平的回升和社会风气的净化”。
小题1:这是一道评价题,回答“如何避免“类小悦悦事件”的再次发生”不可脱离文本答题,此题的答题角度是;公民个人、政府机构、宣传媒体等的作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结合《红楼梦》第九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简要分析茗烟的形象。
参考答案: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知己非林黛玉莫属。其实贾宝玉还有一位男性知己,他的地位,以及跟宝玉的密切程度不亚于袭人和晴雯。他不谙世事,淘气顽皮,是宝玉叛逆思想、叛逆行为的支持者和同情者。有了他的机灵和巧于应付,宝玉才可能私自外出;有了他的支持和帮助,宝玉种种离经叛道的举动才得以实现;有了他外出买书,才上演了宝黛共读《西厢记》的美丽画面。茗烟是起的一种对照的作用,他跟首席男仆李贵对照。李贵是忠心耿耿地执行贾政的指示,而茗烟是不听话、不执行指示,而且有时主动挑唆宝玉不听话,起煽风点火的作用,所以他就成为宝玉离经叛道的得力助手。茗烟最了解宝玉的心,所以宝玉很多机密的事也不瞒他。 “茗”在古代指得是茶,沏了茶以后也可以叫茗。茗冒烟,指得是一杯热茶,喝了以后又解渴又温暖人心。茗烟的名字由此而来。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能力,要根据典型的语段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