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为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考古价值的一项是(?)
A?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
B?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
C?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D?高崧墓葬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证明高崧与王羲之生活在同一时代。
小题2:下列有关出土的书法作品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可以推断晋代已经有楷书、行草,《兰亭序》应属真作。
B?郭沫若依据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就推导出现存王羲之草书不是真迹摹本。
C?高二适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
D?郭沫若认为对“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名臣高崧墓中出土的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但不能据此完全断定《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
B 《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最令人关注,是因为毛主席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C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证明其为真迹。
D?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所以大家都认可了郭沫若的观点。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高崧墓葬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证明高崧与王羲之生活在同一时代”牵强附会)
小题2:B(应该为“郭沫若依据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
小题3:A(根据原文,B、C、D因果关系不成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①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故里。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②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为了挣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③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雪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④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⑤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故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所,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⑥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⑦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选自《天涯》有删改)
1.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两处,在修辞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
②照应题目(或“首尾呼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
③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意对即可)
2.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②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出。
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意对即可)
3.①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
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或“因为母亲埋葬在故乡,所以眷恋故乡”)
③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人以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
4.①热爱母亲。
②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
③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
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
⑤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
⑥母亲去世,充满悲伤。
⑦怀念母亲。(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叫声“李大囡”106人答应
景洪一400余人村庄106名妇女同名
村民25年第一次见到户口本
□ 首席记者?戴振华?通讯员?黄志荣
外界的人进入村寨张口呼喊“李大囡”时,立刻会有大到82岁,小到16岁的106名女性跑出来“一呼百应”,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的4名女性都同名“李大囡”,这样闻所未闻的趣事就发生在景洪市勐旺乡的瑶族村寨大龙山。更为有趣的是,这个人口为453人的村寨,竟然还有3个“张学友”、8个“张柏芝”。
记者探访
一家人4个名叫“李大囡”
记者昨日由景洪驱车6个小时,来到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家族村寨。随行的景洪市公安局民警一进入村寨,便立刻召集村民排队领取户口本和身份证。按照相片上的模样一个一个仔细核对清楚后,民警将户口本和身份证一一发到村民手中。
“过去全村人都没有户口,更没有见过身份证。”村民小组长李金华告诉记者,这个村寨的村民全是1984年从墨江县文武乡自发搬迁来的瑶族,25年来全村人没有一个村民有户口,跟外界也少有接触。加上语言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全村没一个人在结婚前有名字。结婚后,按惯例男子就取名为“李老大”、“李老二”,女子就跟着男方被称为“李大囡”。因此累积至今,全村已经有106名已婚妇女同名“李大囡”。
现在,不仅村里家家都有“李大囡”,而且有的一个家庭里就有3个以上的“李大囡”。“最多的是村民李六家。”李金华说,李六82岁的奶奶、42岁的妻子、24岁的女儿和19岁的儿媳,4人全都名叫“李大囡”。
特事特办
公安局为村民办落户
李金华和村民的说法,记者在勐旺派出所得到了证实。与这个村寨打了20多年交道的勐旺派出所老所长罗正明介绍,由于这个村的村民一直没有户口和身份证,村民结婚也不领结婚证,男方只需将女方领回家同居后请亲戚朋友吃上一顿饭,就算正式夫妻了。因为没有户口,这个村寨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就成了一个难题,村民李定学夫妇就连续生下了9个女儿。
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多,村民发现户口和身份证的必要性。如今村民们除了因为没有身份证无法出远门外,林业和农业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需要发放给他们的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款项,已经累计达20余万元放在账户上,却因为办不到银行户头无法拨付给他们。
李金华说,因为已经在这里定居了20多年,近年来当地政策也承认他们属于勐旺乡的村民,但由于全村人从墨江搬迁赤来时没有办过任何迁移手续,私自离开户口所在地20余年后,墨江也无法落实他们的身份问题。尽管近年来他们一直找有关部门反映,但始终因为不符合国家有关落户的相关政策,户口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今年公安局开会部署,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大龙山的村民办理登记落户手续。
重新取名
村里出了8个张柏芝
罗正明对记者说,由于全村已婚妇女都使用“李大囡”这个名字,而未婚的男女村民都没有名字,因此登记落户时要求村民重新取名。但令户籍民警没有想到的是登记的第一天,村民报上来的名字除了一个“张宇”,3个“张学友”和8个“张柏芝”外,尽是“老疙瘩”之类的名字。无奈之下,派出所只好发动民警来给村民们取名字。
“我一个人就取了100多个名字。”罗正明说,那一段时间他们挖空心思给村民们取名字,工作量远远超过了正规的取名公司。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景洪市公安局通过3个月时间的努力,终于帮这个“黑人黑户”了25年的村寨所有村民上了户口,并帮适龄的村民办理了第二代身份证。这也意味着,这个村寨的村民过去所有涉及户口和身份证问题带来的烦恼都迎刃而解,而全村有106个“李大囡”的时代也将就此成为历史。
小题1:这篇通讯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篇通讯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试分条概括。(4分)
小题3:这则通讯反映了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家族村寨怎样的历史问题?试分条概括。(4分)
小题4:请你分别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谈谈这篇通讯的社会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形象地交代了这则通讯基本的新闻事实;(2分)抓住了新闻事件中最新奇的元素,有利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2分)
小题1:(4分)(1)用三个小标题统领所有材料,显得行文清晰流畅。(2分)(2)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分别按照顺叙和倒叙的方式在三部分中交互闪现,有利于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2分)
小题1:(4分)(1)自发搬迁,没有户口和身份证,与外界少有接触。(2分)(2)语言和文化水平低,没有名字,或用同名。(2分)
小题1:(6分)(1)从现实的角度看,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新时代的自豪感以及对政府部门为百姓着想、特事特办的赞美之情。(3分(2)从历史的角度看,村寨的历史遗留问题长时间没能得到解决,令人深思,提醒政府部门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急百姓之所急,不要让历史悲剧重演。(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为什么说欧也妮是位“在世等于出家”的女人?联系此前各章内容,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1欧也妮自出生以来,没有离开过索漠城一步,她整天只知道缝袜子,替父亲补衣裳,在满壁油腻的屋子里过生活。2葛朗台死后,她变得富有了,但她仍是孤单一人。她一直盼望着查理归来。 查理为了高攀,竟和侯爵小姐订了终身。3欧也妮在得到消息后爱情理想破灭,答应与贪图她的财产的德·蓬风结婚。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4她虔诚、善良,充满圣洁的思想,不停地暗中帮助受苦受难的人。创建用于宗教和慈善事业的基金会、养老院、教会学校等。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能力,要联系此前各章内容理解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问答问题。
操仰面笑日:“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郭嘉曰:“计可速发。”操曰:“今只将计就计。”
曹操在攻打濮阳城时中了谁的计策?曹操是如何“将计就计”的?请简述。
参考答案:①陈宫(“吕布”亦可)(1分)。 ②“将计就计”的过程:陈宫让城中富户田氏密报曹操说吕布不在城内,让曹操连夜进兵,田氏为内应,诱他中计,曹操中计后侥幸逃脱(2分)。回寨后诈言自己被火烧死,引吕布来攻,设伏兵于马陵山,大败吕布(2分)。
本题解析:陈宫的确是一位非常了不得的实力派谋臣。在陈宫良谋的作用下,吕布军事上连连得手,先夺兖州,再夺濮阳,从此声威大震,也名列诸侯的行列之中,甚至引起了曹操的恐慌。196年初,曹操挥师急攻濮阳。这时候,陈宫的智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好在一向刚愎自用的吕布这时听从了陈宫的计谋——陈宫让吕布以濮阳城一田姓富户的名义诈降,骗取曹操入城,然后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一计谋非常厉害,曹操上当进城后,被吕布大军四处追杀。曹操的手臂被烧伤,头发被烧焦,还险些丢了性命。曹操败回营中,将计就计,许称曹操被烧伤身亡,全军挂孝发丧,埋伏军营四周,引吕布来战。吕布果然率军杀来,被伏军团团围住,折损很多兵马,吕布死战得脱,逃回濮阳城中。
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