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8-22 12:46: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几年前,某刊物就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问题组织了一次座谈,下面是其中三个人的发言。 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 乙:我是主张学习文言文的。现在课本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古文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千锤百炼,经得住推敲。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以欣赏古代诗词。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主次位置。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比例要适当。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象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那么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 1.解释下面两组句子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①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 ②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 ①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 ②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①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 ①“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个字)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6个字)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 (记者王鹤、刘晓星报道)“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虽然你不很帅,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但后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虽然我很想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我哭了一个星期……”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 浏览一下该贴吧,共有主题594个,帖子6118篇,内容除了毕业留言、笑话,更多是评选帅哥美女和爱情告白,还有辱骂同学及老师的言论等,言辞中不乏“上床”、“贱人”、“泡妞’’等露骨字眼。对此,一名11岁孩子的家长感叹道:“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心里能装下那么多事情!” 记者随意浏览了包括中小学生的20多个贴吧,发现里面很热闹,许多帖子都受到热烈追捧,你来我往的情况很多。其中,小学生的贴吧内容更丰富,言辞更激烈,原创帖更多,很多是讨论早恋的感觉,以及评价身边美女俊男的帖子,而中学生的贴吧更多则是集中在情感、人际交往、学习以及对“性”的好奇。 “小莉因为看到贴吧上有人把她评为年级的四大丑女之一,最近一个月都不怎么跟我说话。”正在念小学六年级的小婧告诉记者。她的小姐妹小莉原本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而且很愿意替女孩子们出头。有些调皮捣蛋的男生欺负女同学,小莉总会挺身而出,和男孩子们理论。结果,这些男生就以“八婆”称呼她,一开始,小莉不以为意。可是有一天,有人在学校的贴吧上评选年级四大丑女,把小莉提了出来,说她长得难看,还老爱抛头露面,后面有七八个人跟帖认同。小莉看了这些帖子以后,嚎啕大哭,这段时间,她就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连头都不愿意抬。 由于贴吧上都是匿名帖,即使上面的话说得很过分,大家也不知道该向谁追究责任。在百度贴吧里很多中小学校名字的贴吧,此类骂人帖并不鲜见,用语之狠让人吃惊。在越秀区某小学的贴吧上,就有这么一段对话:“怎么杀戴××?”“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打断他的骨头,吃了他的心!”除此之外,还有抱怨老师的:“认为夏老师是虐待狂的进来!”“罚抄10遍课文.不坏才怪!”? “我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无聊的论坛。”医生孙小姐说。她的儿子小方今年读初一,平时孙小姐对儿子上网看得比较严,小方一般在休息时间玩玩赛车之类的竞技游戏,以及上与学习相关的网站,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不过,当孙小姐在记者介绍下看完贴吧里的帖子后有点吃惊,她说,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的网站。其实贴吧上的话题在她的意料之中,很多成年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有类似的想法和好奇。不过,把孩子私下里想的问题正大光明地搬到网络,并用不理智的言论来讨论就不妥当了。孩子们天天都在上面讨论这些无聊的问题很浪费时间,而且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差,如果经常上这样的论坛,说粗口或不用正常的方式讨论问题,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某知名IT公司的刘先生说,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就喜欢电脑,也喜欢上网。他是一次无意间看到自己女儿在这个论坛上灌水时发现这种论坛的。看了这些帖子后,他大吃一惊,由于在百度开个贴吧很容易,而且上去贴帖子的人都是匿名的,所以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可以很自由地建立这种论坛。虽然现在的孩子懂得多,想得多,但对很多都只是一知半解。不少孩子看到别人在贴吧上写的暗恋故事、情感经历,觉得很浪漫、很美,就有样学样,或者想入非非。贴吧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孩子缺乏分辨能力,很容易学坏。 为什么中小学贴吧会如此火爆呢?某重点中学一位专职心理老师表示,一般孩子从11岁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性”,企图了解“性”,但获知渠道却很少,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他们对两性关系可能产生一种向往的心态,便在贴吧上把这种情绪发泄出来。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定位都处于一个混乱时期,不清楚自己在他人的心目中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形象,于是便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说脏字,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一种“酷”的表现。在很多孩子看来,以匿名的形式去表达这种尝试,既满足了心理需要,又比较安全,不容易受到权威的指责。因此,他们便在上面尽情释放,畅所欲言。 某医院心理科主任医生说,早恋、暗恋之类的话题,孩子们都会因为好奇私下讨论,但是贴吧容易使孩子过多关注这类问题,当孩子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都接受了早恋这类东西,而在现实中又不能发泄出来,容易形成巨大反差,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其实贴吧问题反映的主要是现今父母和孩子关系的问题。由于社会压力大,很多家长平时忙工作,对于孩子往往只是一味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漠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人在精神上的关怀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在感情上得到父母和家庭的满足,就容易使孩子将注意力转向贴吧、网络游戏去寻找满足。 但是,在孩子的眼睛里在贴吧讨论的问题却属于“正常范围”。在越秀区读初二的小任并不知道有这样的贴吧,不过他在浏览了贴吧内容后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帖子里讨论的话题并不算出格,这些帖子上的问题他们同学平时也会私下里讨论,比如班上谁和谁好了,谁在暗恋谁,以及谁长得比较好看之类的。不过这种用帖子表达出来的方式更新鲜,而且参与讨论的人也多了很多,一些不方便的话题也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表达。 今年读六年级的小亮说,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在学校里又要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矩,很多孩子把在贴吧发帖子看作是一种发泄渠道。而且,很多平时不敢骂的人在网络也敢骂了,“毕竟在这个吧里不会有人查出你是谁。” 不过,他也承认,其实经常在贴吧发帖也很浪费时问,虽然大家平时在网上可以发泄一下自己平时的不满,不过如果经常在上面肯定对学习不好。? (选自2006年9月20日《广州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面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来自广州某重点小学贴吧里一篇“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的帖子引来了同学的不少口水,贴吧里泛滥的露骨字眼更引来了家长的担忧。 B.“爆粗”在新闻中指的是说粗口或使用辱骂同学及老师的言论等。使用这种不正当的方式在网上讨论问题,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C.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都可以很自由地开贴吧,其内容又无一例外是一些暗恋故事、帅哥美女评选以及辱骂别人的言论,所以危害很大。 D.孩子却认为在贴吧讨论的问题属于“正常范围”,因为这些问题他们平时私下里也会讨论,只是用帖子表达起来更自由。
| E.由于贴吧上都是匿名帖,所以即使上面的话说得很过分,用语狠得让人吃惊,大家也不知道该向谁追究责任,因此不会太当真。 小题2: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试简要分析“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这一标题的精彩之处。 ? ? 小题3:贴吧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请根据新闻的内容分别概括家长、心理专家以及孩子们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主要态度。 答:家长:? 心理专家:? 孩子们:? 小题4:这则新闻报道以后,有读者认为在贴吧上“爆粗”的行为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代表什么,因此“不要太紧张”,甚至还有人说,现在的网络就像公共厕所,什么脏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发泄,小孩子有不平事,利用网络这件利器,敲敲键盘,排解郁闷,也应该算是“上世纪90年代”孩子的成长方式吧。对此,请结合新闻内容谈谈你的主要观点,并稍作分析,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 ? ?
3、阅读题 论述类作品阅读(14分) 粗鄙文化伤害了谁 冯骥才 我们一向自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 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导游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0K”! 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当然,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日益恶化的历史。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洋洋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化能力。其实同化是相互的。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满人时,也被满人粗浅的“马背文化”所稀释。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清代的整个过程是国力日衰,精神萎缩,文化渐变粗糙。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粗糙的文化自然变为松散。五四运动的进步本质毋庸置疑,但它的文化倾向是过激地破坏传统。从此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中总是处在反面的位置。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文化干脆成了革命对象。不间断的政治运动总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敌人,从而获得“革命动力”。这样一直到“文革”末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里,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批克己复礼”。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迅猛而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与外来文化相撞。自然就成了一片“文明的碎片”。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有时,看上去甚至还有点像埃及人那种“失落的文明”呢! 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且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 小题1:从全文看,文化粗鄙化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小题3: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粗鄙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冰立方 科学家正在南极冰下架设一部大型望远镜,这部被称作“冰立方”的设备将能为科学家提供一张地球铁核图片,描绘出这个靠近质量 更轻的岩石外壳的地核的大致轮廓。“冰立方”是一个国际科研项目,由美国等数个国家和基金会发起和执行。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设计的目的是用来探测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这种物质让人捉摸不透,但它们很容易穿越行星体。这个设备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科学家将把它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这些探测器的镜头对准下方,用来监视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这些闪光意味着一个中微子已经成功从地球中逃逸出来,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冰立方”还能当作行星扫描仪。一些中微子拥有超过10万亿电子伏特(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万倍)的极高能量。这些高能粒子并不是十分光滑,它们中的大部分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天文学家希望发现来自遥送的天体的中微子光束,随着地球旋转,他们将能利用“冰立方“对它们进行监控,扫描光束穿越行星的路径,从而揭示这颗行星的结构。然而,“冰立方”的前辈,一台被称作AMANDA的中微子望远镜很不幸,它无法看到这些遥远的中微子来源。这样看来,这些中微子发出的光线一定非常暗淡。“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漫射来解决这个难题。地核密集的铁元素应该比它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这种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应该能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就像X光照射下的一根骨骼。另一个叫KM3NeT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将为我们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原则上说,用这种方法探测地球的内部,至少将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推测出地核的形状。 然而,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因此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会很缓慢。利用“冰立方”进行十几年探测后,这些科学家计算出地核应该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是观测任何有关地核与它的覆盖物边界的详细资料,将会花费更长时间,或许还需要一个更好、更大的中微子望远镜。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地球科学家大卫·史蒂文森指出,科学家已经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用来分析震波穿越地球的过程。“我是中微子地球物理学的一名支持者,但是科学家在几十年内可能无法从这方面受益。”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冰立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立方”是一部架设在南极冰下描绘地核大致轮廓的大型望远镜。 B.“冰立方”是一个用来探测让人捉摸不透,但很容易穿越行星体的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的国际科研项目。 C.“冰立方”是一种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将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的设备。 D.“冰立方”是一架对来自遥远天体的中微子光束进行监控,揭示这颗行星结构的行星扫描仪。
|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第④段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A.“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子漫射来解决中微子光线暗淡无法观测的难题。
B.地核密集的铁元素比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的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可以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
C.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删km3NeT能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帮助我们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
D.用“冰立方”探测地球的内部,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描绘出地核的形状。
小题3:下面关于“中微子”的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A.中微子从地球中成功逃逸出来,因为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所以发出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
B.中微子拥有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

万倍的极高能量,因为不十分光滑,所

以大部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
C.中微子发出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冰立方”的前辈中微子望远镜AMANDA无法看到遥远的中微子来源。
D.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需要漫长的十几年时间。
5、阅读题 玻璃窗外
①长期以来都是夜间写作,很少起早,自从患心脏病,医生严禁熬夜,于是改为白天写作。这样一来,睡得早就起得早了。每当黎明,拉开窗帘,一眼就看见刚从夜空中绽露出来的一片朝霞,红得像姑娘羞红的脸,那样俏丽、羞怯,又洋溢着青春。当然,东窗还是看月亮的好地方,特别是秋天,每当月明之夜,我关闭灯火,看一轮冰盘冉冉升上高空,一任它绿幽幽的月光洒满一屋,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了。
②其实,真正使我心神一爽的,是在西窗边看到的情景。从那儿望出去可以一直看到西山,一痕黛色映衬着落日红光,总给人带来一点庄严、肃穆之感。但使我神魄震惊的是夏天的一个下午。原来,晴空万里,西山如画,忽地飞来一小片乌云,也不过像一个小树叶,它却像发酵一样,很快浸染了整个长空,于是,屋里立刻阴沉昏暗起来。我急忙搜索西山,西山像承受着巨大灾难黯然失色,而后很快就被乌云吞没不见了。忽然,极亮的火花刺疼了我的眼睛,一道道火红的电光飞速地闪烁着,像飞舞的龙蛇,就在我的窗外一掠而过,倏然万里.紧接着一声霹雳,像整个天空突然爆炸开来了。雨点像石头子一样把窗玻璃打得噼啪乱响。风和雨夹在一起,形成一种疯狂的暴力。我走到窗前俯身下看,乌黑的雨云似一道深渊,望不到底,只见窗外高高的白杨树,在雨暴的烟雾中拼命地摇晃着,就如同原野上的小草,给暴雨砸得伏倒下去。这时候的闪电雷雨不是在头顶上空,而是在我的周围旋转,在我的窗口外面,窗口下面,特别是那电闪,掠过我的窗口悠悠飞向地面,甚至飞进我的窗口把履中一下照得闪闪发亮。原来,我自己就被裹在云里,雨里,电闪里,雷声里。
③当暴雨把淤积的闷热一扫而尽后,我的眼睛一下亮起来。
④看!西山,从一片金红色霞光中出现了,那霞光,先是琥珀一样暗红,很快就红得鲜明艳丽起来。天还是黑的,雨还在下,单单这一小块,像是从九天之上射下来一束强光,穿透乌云,凝聚一点。?
⑤啊!大自然,多么神秘奥妙、变幻无奇的大自然呀!刚才,那乌云滚滚,风势赫赫,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却不如这一小片红光更有生命力。看吧!它在扩大,它在展开,开始出现了一半是险恶性的乌云,一半是美丽的晴空相对峙的奇异景象,而很快,阳光就终于战胜了阴霾。一刹那间,云不见了,雨不见了,一眼望不尽的长空都红了,红得那样浓艳,那样闪亮。一切的一切,像浸在透明的红色水里,白杨树林,窗玻璃,我屋内的所有陈设,连同我,都红彤彤的了。
⑥就在这时候,一阵歌声,轻轻的,从遥远的年代,透过人世沉沦沧桑变迁,一下升上我的心头。啊,这歌声这样美,于是我的整个心灵随着这歌声在悠然飘扬飞荡了。这样一来,我的灵魂也染红了。而夕阳红得那样柔和、那样圣洁。恍然之间,我明白这是我童年唱过的歌,曾经震动了我天真、稚弱的心灵的歌。童年我会唱很多歌,但随着风雪的浸蚀,年月的消磨,我却忘记了。只有这一句,我永远不能忘记。在战火中,在跋涉中,在生死存亡的剧烈搏斗中,这一句歌,就这一句歌,在我记忆中,永远发光,永远美好,永远使我不断地想着辽阔、敞亮的远方。它是:夕阳红到无边。
⑦在那雨后出斜阳的暮天里,这一句歌,不但画出美的情景,也画出美的心境。我歌颂过日出的美,但这一回我领略着落日的美。落日,你像一团红彤彤燃烧的火,你连同我的热血和生命一道燃烧吧!你连同我的收获和希望一道燃烧吧!
⑧夕照中的西山才是美呢!
⑨夕照中的窗口才是美呢!
⑩这一切,使我明白一窗一世所鱼包的深意。(选自刘白羽《玻璃窗外》)
1.作者在窗口看到过朝霞、月亮和夕阳,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文中这三种景物的主要特点。
朝霞:_______________ 月亮:_______________ 夕阳: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在窗口看朝霞和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对乌云、风雨、电闪和雷声的大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夕阳红到无边”这句歌,作者为什么说“我永远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这一切,使我明白一窗一世所包含的深意。”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深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