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2 12:52: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小题1: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小题2: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小题3: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
小题2: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小题3: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标题看,很容易判断这首小诗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进行预判以后,我们可以推测诗歌的一些常见、可能出现的内容:比如远离家乡啊,漂泊啊,家书不到啊,经年投荒啊,秋风起,归思荡,或者又是一年春来秋往等等。仔细阅读就看出,首联写引起归思的原因是登高,颔联写自己所处之地,鸿雁难到,家信不至;为什么鸿雁到不了呢?是因为身处南海,离家太远,大雁到衡阳就飞回了。
点评:对于诗歌中信息的筛选,一般的原则是绝句,每句都要分析;律诗,分析四联,古人作诗,每一联的内容不同的,且各有表述的方向。学生抓住这点就能养成逐次分析的习惯,不会漏点。
小题2:本联是从时间上来写自己眼前的景象,从早晨开始,一直写到夜晚,早晨,清冷的空气里传来飘渺的号角声,寒霜消尽;入夜,城外渐退的潮水荡着冷冷的月光。这些物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冷寂凄寒的氛围,折射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内心世界。
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形象赏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描写的景象,并分析其作用,一般的,这类题目学生要抓牢每一个物象,并辅以合理的想象,还原画面,景色描写只有两种,一是具有象征含义的景物,一是富含感情的景物;富含感情的景色描写,我们不仅要分析其中的感情,还要分析由景物叠加构成的意境。
小题3:从尾联的上句很容易看出,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使用形象而又贴切的写出作者年年、月月、时时易被触动的思想之情。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学生能根据诗句很快判断出手法,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比喻手法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对唐寅《姑苏杂咏(四首)》之一诗意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门称阊阖与天通,台号姑苏旧帝宫。银烛金钗楼上下,燕樯蜀柁水西东。
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独怅要离一抔土,年年青草没城墉。
A.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首联是写苏州悠久的历史。
B.“银烛”形容楼馆装饰之美,“金钗”形容歌妓服饰的华丽。颔联、颈联极写苏州繁华的景况。
C.要离是春秋时刺客。尾联写要离的坟墓湮没在城墙下的荒草之中,这是理所当然的。
D.这首诗既歌咏了当时苏州繁华景况,同时也慨叹随着经济的发达,古代淳厚真挚的人情,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精神却很难见到了。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尾联用要离这一典故是慨叹当时人重利轻义的行为,一个“怅”字已能说明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1-3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评述它们的表达效果。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2.“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千古长如白练飞”一句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也能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
李唐②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注]①题画,画上题诗。②作此诗时,李唐因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
(1)诗的第一句体现了所题之画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上方是云雾缭绕的山村,下方是大雨滂沱的河滩。
   ②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山村和滩为静景,云烟和雨水给人动感,静景可辨,云雨朦胧。(意对即可)
(2)反语。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谣。
(1)颈联中的“时”“旋”两个虚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时”“旋”均表动作的次数,经常而非偶尔,可见寡妇家里常常断粮,不得不常常挖野菜度日;常常砍柴也很困难,不得不连树叶一同烧掉。两个表频率的虚词,强化了寡妇贫困艰难度日的情景。
(2)田园里一片荒芜,桑林伐尽了,野菜也被挖完了,一派萧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无限同情百姓的情感和对统治者的深刻批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