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2:52: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本题解析:
(1)首先弄清楚整首诗歌的意思: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清楚意思以后,很清楚的,首联、颔联两联是把西晋和东吴的两边情况进行对举,意在突出西晋的强大、威武和东吴的衰败、萎顿,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作者连用“下”“收”“沉”“出”几个动词绝妙而又简洁的到处东吴当年不堪一击的颓败之势。这样写一是表现王濬的神武,东吴的昏聩,也是含蓄道出四海一体,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历史真理。这道题要答出手法,分析手法的落脚点、目的、效果。
(2)尾联写景无非是想寄无尽、未尽之意于景象之中,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就这首诗而言,作者寓情于景,将无尽感慨写进景色之中:“今逢四海为家日”,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此一句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越山见梅?吴文英①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
【注】 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
小题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小题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1分),表达了作者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2分)
小题2:末尾三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1分)营造了凄清、悠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诗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评价时抓住词中“无限新愁”这一明显表达感情的句子与注释中“一生未第”“横笛暗指梅花凋落”这些带有感情的句子加以揣摩品味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答题时可细细品味“行人去”“空山暮”这两处关键语句,由这两处可想到凄清、悠远等类似的术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①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②。
  【注】①行人:指因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也可)。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意对即可)
(2)表达了作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还运用了象征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 夏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注]。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注]冰壶:指月亮。
(1)曲中作者为什么对西湖的夏日景象产生出了“有丹青画不如”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人藕花深处、争(通“怎”)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与薛昂夫曲中“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都有表现流连忘返,乐而迷路的相似之处,但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写法上有所不同。试简要说明这种写法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看到的是西湖夏日柳枝扶疏、碧水万顷、月影沉璧、流莺啼鸣、笙歌婉转、青年男女互唤嬉戏的景象,感到难以用笔画出(或: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实有虚的美丽动人景象,所以感到难以用笔画出)。
(2)李词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出的是担心和“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而薛曲则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对西湖喜爱的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李商隐的《赠柳》,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郅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2分)
(2)试分析“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一句的表现手法?(3分)
(3)作者借柳树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留柳(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上的酒旗。(3)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