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7分)
敬亭山独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贺新郎?(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此时辛弃疾被投闲散置已四年。
小题1:“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点。请说出《贺新郎》首句“甚矣吾衰矣”的出处、典故的原意和辛弃疾引用此句所表达的情感。(3分)
小题2:结合李白《敬亭山独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两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出处:《论语》“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原意:孔子慨叹在礼崩乐坏的当时已无法复现周公礼乐政治的美好图景;情感:辛弃疾引用它表达谪居多年、故交零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
小题1:这两句与李白《敬亭山独坐》“相看两不厌”采用同一艺术手法,先把诗人的感情投注于描写对象,然后运用拟人手法,借染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山的形象来揭示诗人的内在感情。《贺新郎》中,诗人因无物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主体意识,使得诗人的孤寂之情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题解析: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第一小题引用《论语》中“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表达作者谪居多年、故交零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第二小题运用拟人手法,借染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山的形象来揭示诗人的内在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意对即可)。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病牛①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①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2)“但得众生皆得饱”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1)答①比喻 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 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 ”,即使“羸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 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 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
(2)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 “但得众生皆得饱”句连用两个“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本题解析:(1)写出其中任 2个,并加以分析得 4分。其中写出修辞 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 1分。写出 3个或4个修辞没有分析最多得 2分。
(2)第一句2分,后面一句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南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白鸥问我泊孤舟”起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出孤舟受阻的题意。
B.“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以问句形式,直接回答了 “是身留,是心留”的问题。
C.“花外楼,柳下舟”回忆和故友同游的情景,与眼前冷清凄寒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D.词中“旧游”“梦也”等词语的重叠使用,使作品表达的情感回环跌宕,读来韵味十足。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中“我”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愁情的?请加以解说。古诗词中写愁情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另外举例,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这首词描写了“我”夜泊溪畔,独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以及想到如今梦中难寻旧友,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塑造了一位孤独、愁苦的词人形象。
(3)运用了映衬与拟人手法。用映衬的手法极写天气寒冷。梅花是冬天开放的,有着傲雪的精神,它应该是不怕冷的。但今夜的雪是如此之大,天气是如此之冷,连傲雪的寒梅也禁受不住,像“我”一样深深地沉浸在愁苦之中,将梅花拟人化了。其他写愁情的句子,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以船来载愁,将愁物化了,使得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