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2017-08-22 12:58: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暮出水静,为君起松声。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何以见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所咏之“风”是什么样的风?诗人咏“风”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诗之诗眼是“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我林壑清”,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确乎是“有情”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此诗所咏之“风”,当是炎热未消的初秋时给人以快意和凉爽的清风,而非乍暖还寒时的春风。诗人咏“风”,意在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说明风不舍昼夜地努力做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当如此。同时,诗人咏“风”,也是借风咏怀,寄托自己的“青云之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屈原的《国殇》,完成1~3题。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炅怒,严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炅。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吴戈:昊地产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错:交错。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短兵:刀剑一类的兵器。若云:像云一样多。矢交坠:流矢在双方阵地上纷纷坠落。凌:侵犯。阵:阵地。躐(liè):践踏。行(háng):队伍的行列。殪(yì):毙。右刃伤:右边的骖以也被兵刃伤。霾:通“埋”。絷(zhí):绊住。援:拿。玉枹(fú):嵌玉饰的鼓槌。天时:天象。怼(duì):怨愤。威灵:神灵。严:痛杀。反:返。忽:渺茫无际。惩:恐惧。武:力量强大。神以灵:神灵显赫,指精神不死。为鬼雄:鬼中的英雄好汉。
1.对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吴戈兮犀甲——被:通“披”。
B.蔽日兮敌若云——旌:表扬。
C.带长剑兮秦弓——挟:夹在腋下。
D.终刚强兮不可——凌:侵犯。
2.对下列诗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旌蔽日兮敌若云战旗遮蔽了太阳啊,敌人像云一样涌上来。
B.天时怼兮威灵怒天昏地暗,鬼神震怒。天时怒,天阴沉得要塌下来,极力渲染战争气氛。
C.平原忽兮路迢远平原渺茫辽阔,离家路途遥远。
D.子魂魄兮为鬼雄忠魂毅魄啊,永远都是鬼中的英雄。体现了广大人民复仇兴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3.对这首诗的题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国殇,泛指为国牺牲的人。这是一首赞颂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歌。
B.国殇,为国而死的人。这是一首祭奠神灵的歌辞。
C.这首诗通过祭奠阵亡将士,歌颂了在卫国战争中英雄们崇高的品质与宁死不屈的坚强斗志。
D.这首诗用祭者的语气,沉痛地描述了楚秦战争的历史真实情况,表现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同人民血肉紧密相连。


参考答案:1.B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2012·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小题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问,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来理解。该诗意象鲜明,不难理解。第二问,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理解。该句属于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小题2:考查对三个动作意象的理解,掌握常见的意象的基本意义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8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小题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一】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小题一】描写了词人的心境上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本题解析:
【小题一】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一】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学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小题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参考答案:
小题1:B 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小题1:A 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本题解析:小题1:B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小题2:A “人生悲哀”错,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从叙事话语的角度看,诗中的人称是不定指的,它泛指对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进行素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贵情境。从叙事视角来看,叙事者所讲述的梦境则代表了失意境况中的希望。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