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反(批判)传统,继承并延续传统,要与外来文化接轨、融合。
本题解析:
小题1:罗列现象,并不表明亲和态度
小题1:只是倡导,尚未成为“政治儒学”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20世纪以来的文化冲击到国学热,到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独自开创出一套适合的方法。答题是要逐段搜索,找出代表不同时期思想的句子,整合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9月25日,是鲁迅130周年诞辰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他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近年来,“去鲁迅化”的声潮始终甚嚣尘上,从鲁迅教材“撤退”,到炮轰鲁迅的“戾气”,再到“鲁迅过时了”的声调。这实在令人心疼!
鲁迅被脸谱化,大家都不陌生,鲁迅是战士,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贴上了各种令人不解的标签。身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他更能体会到鲁迅被标签化的无奈、酸涩,甚至苦痛。其实,鲁迅是多性情的,是丰富的,这可从周海婴的记述中找到佐证。
先生曾说过,“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改革,革除体制性弊端,不断前进了。先生去世久矣,精神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未来还会……
对于“去鲁迅化”的声潮,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请仔细阅读上文,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记住鲁迅,还原鲁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传承鲁迅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第一节主要表达作者对鲁迅渐渐走出人们视野的心痛之情,显然,作者是要人们记住鲁迅;第二节围绕对鲁迅的各种评价和描述,指出,鲁迅的形象应该被还原成立体的,生活化的,而不是片面的;第三节的结尾说到了鲁迅的精神,在昨天、今天、明天都将滋养民族,所以我们应该传承这种精神。
点评:抓住语段的表达方式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是此类题目的关键,难度中等。本题着重看每一节作者的情感倾向,再加以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床前明月光”不需要别解
郑张尚芳
大家都欣赏白居易写诗提倡明白如话、老妪能解,而号为诗仙的李白也难得有这样一篇明白如话的诗篇。它的好处本在全诗就是篇大白话、自然亲切,因而妇孺都能传诵上口、千年不衰。可竟然有好些人不欣赏这一点,嫌它太白,要把它改的文一点,格律强一点,或用典多一点,以便配上心目中的诗仙标准。
因为此诗“明月”两次重复:“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这在古典诗歌格律里很犯忌,所以宋代蜀本《李太白文集》就擅改成“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竟把两个“明”字全抹掉。如果改一个或可能是版本问题,改两个就说明是专针对“明月”重复来的,这太过分了,反而不可信了。况且时间虽早,改得却很拙劣,可说改得理致远隔、神韵全无。因为,如果是“看月光”,“看”是主动的,则主观上已经明知那是月光,哪里还会有突然发现明晃晃月光时、“疑是地上霜” 的恍惚呢。“举头望明月”,应是夜半眺望天心明月,如果是“山月”,则是刚上山的初月或将下山的残月,平视可见,用不着“举头望”了;月在山头,时间上也当是黄昏或黎明,就不合“静夜思”的诗题了。所以那是妄人的乱改。
其实唐人做诗贵自然不太忌重复,陆游《老学庵续笔记》特欣赏 “杜少陵《曲江》诗云:‘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间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三联中叠用三‘花’字,而意不重复,又何好也!”连重视格律的诗圣杜甫也不避重复,更不该拿这来限制诗仙李白了。
为“床”在卧榻义外另寻别解更是热闹,冉休丹《李白〈静夜思〉别解》引了四说,着重引了把床改释作“胡床”(马扎一类),和“井床”(井架)两说,而更欣赏后者,认为坐在庭中的胡床上,尤其徘徊在井床边看月,要比卧榻更合诗境。不过,首先“胡床、井床”并不能单说为“床”。再者,在庭中或井架四边,月光是普照的,怎么能分辨出前后,只说“床前”有月光呢?只有在指卧床时,因床后面有靠背屏风(可看古画中的床),月光可洒照床前,却不能照到屏风后,这才可解释“床前”两字。
其实要为“床”求别解,四说远没说完全。在潮州方言中,桌子也叫“床”,但是月光照桌前也不是个理。所以既然卧床是最浅白又最合理的,就不要再找别解了。
望月思乡,为古诗常题,不少诗人作过,那应是模拟古意的好诗题。骆冬青《乡愁与春望:从“静夜思”到“两个黄鹂”》也引了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冉文说李白此诗是化用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来的,其实那首燕歌行是写思夫的,李白诗更应脱胎于《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里头的床是挂着罗帷的,明显不是什么胡床马扎或井栏,曹诗的床也应同样,他们都说到皎皎明月对床的照洒,惹起诗人的不眠和徘徊。这些诗里都强调的是明月、是床、是不眠之夜的乡愁,没了卧床可怎么体现不眠呀。
所以,希望别给“床前明月光”找别解了,免得明月蒙尘、眠床缺失,硬把这首明白如话的好诗,因杂七杂八的别解变成了涩诗。
(2011.8《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属于作者对反对改动唐人诗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虽然“明月”二字重复,可它明白如话、自然亲切,千年传颂。
B.“好些人”之所以要改动某些诗句,是因为它在古典诗歌格律里很犯忌,适当改动,会使它符合格律。
C.如果改成“看月光”“看山月”,不但失去了蓦然发现明月时的惊疑,还失去了“静夜思”的韵致。
D.杜甫的《曲江》诗,三联中叠用三“花”字,而意不重复,说明唐人做诗贵自然不太忌重复。
小题2:下列对床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蜀本《李太白文集》将““床前明月光””擅改成“床前看月光”,是因为床就是井床。
B.冉文引用四说,把床改释作“胡床”“井床”, 觉得坐在胡床上,尤其徘徊在井架边看月角度更加有意境。
C.在潮州方言中,桌子也叫“床”, 只是,说月光照在桌前不符合情理。
D.“床”指卧床,因床后面有靠背屏风,月光可洒照床前,而不能照到屏风后。
小题3: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冉文的观点,对骆文的引文一笔带过。冉文不同意引用他说,着力在卧榻义之外另行解释。
B.无论是《静夜思》,抑或《曲江》,虽然诗中间有字的重复,但它自然亲切,妇孺能解,都不宜改变。
C.“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月光穿户,无床不眠。古人常常斜倚井架或者躺在床上望月怀乡。
D.文章虽然只是对由“床前明月光”而衍生的各种解读的解读,但也告诉我们唐人做诗重在自然,解读要合乎情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项说的是“好些人”的观点。
小题1:A错在“床就是井床”。 B原文否定了“胡床”“井床”的表述。C只是另举别解的不合理。
小题1:“常常斜倚井架或者躺在床上”,把两种对立的观点指向一处,说法笼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从母亲到妻子?余光中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故事,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的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陷秘的窄巷,在其中废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相我三十年才撒手,之事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出《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①,还有妈祖②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文明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注释:①螺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螺”读léi。②妈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信奉的女神。
小题1: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厚乡情?请用四个双音词概括。(6 分)?
小题2:.解释并分析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意思。(5分)
①断了螺祖,还有妈祖?②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小题3:文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谈谈这两个比喻的含意。(6分)?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是为了始终不忘中华文化的血脉根源。
B.作者的女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无法理解他为她创作的古典诗词《菩萨蛮》。
C.文中借《双城记》的典故,表明台北、高雄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
D.作者早年不得志,在台北深巷寂寞蛰居,晚年终于在高雄过上了称心的生活。
E.文章以“胎记”为喻,生动地表明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与祖国祸福荣辱与共。
参考答案:
小题:土地(或“地理”)、人民、历史、文化.答对一点得1分。前三点答“后土”、“龙族”、“故事”不得分。
小题:①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离开了祖国大陆,又到台湾,这两块土地都是作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1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和台湾的热爱与感激。(1分) ②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明明全都是中国人,却要说台湾人不是中国人。(1分)揭示出妄图把台湾和大陆割裂开的论调的荒谬。(1分) 第①句中,第一点只答出“离开了祖国大陆,又到了台湾”不得分,第二点必须答出“感激”(或“感恩”)。意思对即可。(5分)
小题: 作者21岁以前生活在祖国大陆,此后在台湾居住时间最长,如同一个人由母亲生养哺育,成后年与妻子共同生活。(2分)大陆和台湾就像作者的慈母和贤妻,给予他精神力量,成就了他现在的一切。(2分)母亲与妻子若不和,夹在中间的男人伤心为难,正如台湾和大陆因为政治原因分隔,身在台湾的作者两难割舍,呼吁不要因政治割断文化的血脉。(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分)B、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伍连德:永远的防疫战士
慕景强
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
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一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为数甚少。
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瘟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的记载。?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
之后的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4月在盛京(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疫斗士”的称号。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onald Ross门下学习。1903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lie?Metchnikoff?教授指导下研究破伤风。24岁时,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学校20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1914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在1928年给国民政府的建议中,他首先对国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60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C.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
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题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做的工作。(6分)
答:?
?
?
小题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
?
?
小题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联系结合传记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答:?
?
?
?
参考答案:
小题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小题:(6分)①临危受命,担任防疫全权总医官。②控明传染病源,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③在疫区亲手实施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以查明病理病因。④设计并命令赶制防疫用加厚口罩。⑤征用公共建筑,改建临时消毒所和急救医院。⑥从理论总结东北鼠疫防治经验,促进鼠疫防治的国际交流。(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6分)①正式从医之前,伍连德重点学习和研究了防疫相关知识。②回国后主导扑灭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鼠疫。③建立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④在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上介绍防疫经验,被誉为“鼠疫斗士”。⑤提倡预防医学。⑥推动收回海港检疫主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启示(4分)结合传遍内容和生活经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中“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无中生有。C项基本正确,但“震惊全国”理解不当,应是“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D项中应是“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创始人,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是伍连德的但是议。
小题2:此题的答案在文中的第6自然段,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本段,从中概括和归纳出主人公的做法。从防疫组织、控制病原、查明病理、总结经验等等六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小题3: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永远”和“战士”两个关键词。“永远”强调他的对于中国防疫事业的伟大意义;“战士”是强调他对中国防疫事业贡献。需要学生找到相关的语段,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小题4:本题由启示和理解看法两个问题。谈启示要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谈。谈理解看法时,要能联系自身或社会生活来谈,要言之有物,既有对原文的阐释,又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二者不可偏废。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