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A.以一种更为人性化和戏剧化的方式,让原本沉重、血腥的内容更易为观众所接受。 B.不同于《辛德勒名单》《兄弟连》等传统西方战争题材影片,更加注重原始的真实。 C.着重于欧美人士主导的“世纪救援”,抱有“救世主心态”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心态。 D.站在欧美文化界的立场上进行观照与反思,更多强调国际安全区创立者的西方背景。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是22位“西方人士”;C是美国导演执导,而不是出演;D“荣获奥斯卡导演奖”误。
小题2:A、B说的是影片的表现方式,C项是某些国人的感喟和作者对他们的评价。
小题3:B《东京审判》不是“以表现南京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只是“以一定篇幅再现了作为东京审判焦点的南京大屠杀段落”;C曲解文意,“刺痛了许多国人的心”的是 《南京》影片本身;D原文相关内容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的限制,而且“必须”用词太绝对,“在七十年后”也不可能总是适应于“今后”。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拿来主义》节选
鲁迅
(1)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3)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5)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6)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对选文第一、二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们恐怖是因为送来的洋货带有军事、经济、文化侵略性质。
B.作者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和外国进行任何方面的交流活动。
C.“送去”展现奴才的媚外丑态,“送来”暴露主子的掠夺本质。
D.作者批判“送去”“送来”的卑鄙行径,鼓励“拿来主义”。
2.对选文中“拿来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不是全盘接受文化遗产,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继承。
B.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C.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D.拿来主义只能用来解决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不能适用其他领域。
3.对选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B.选文以“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贴切而自然。
C.选文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肯定“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D.鲁迅杂文语言清新温婉,:气韵飘洒秀逸,意境恬淡自然。
参考答案: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路易·威登:从小木匠到奢侈品巨头
福康美
2009年7月22日,150年来从不在报纸上做广告的路易·威登在全球多国重要报纸上刊登了同一幅广告:
3位老者用憧憬的眼神仰望,着浩瀚夜空中的明月,脚下则是一款经典的LV产品……
人们不禁猜测其中的深意。LV解释道:这是一种久远的怀念与希望。要读懂这幅广告,不得不细细回顾150年前路易·威登从乡下来到巴黎的艰难之旅。1821年,路易·威登出生于法国乡下一个木匠之家。14岁前,路易终日泡在木屑堆里。14岁那年,村里来了两个年轻的摩登男女。他们衣着华丽,举止高贵。那夜,摩登女郎鄙夷地对围观的村民说:“这个鬼地方月亮都显得那么肮脏!巴黎的月色比这儿漂亮一百倍!”
骨子皇的不甘让路易萌生了惊人的想法:去巴黎!看看那里的月亮和村里的有什么不一样!
就这样,这个14岁的孩子,打了一个月的工,走了一个月的路,睡过饭店肮脏潮湿的小厨房,曾躺进木屑堆里取暖,在大街上睡过一夜叉一夜。但是,他凭双手筹到了路费和生活费,徒步两个月走到了巴黎,走过了人生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段路。
经过长途跋涉,加上一天没吃东西,来巴黎的第一晚,路易晕倒在一家高档皮箱店门口,那晚的月色并非那么漂亮。
好心的老板给了路易一碗饭,路易边吃边偷偷打量店内的客人。他们衣着考究,居然花几百法郎买个箱子!这是个好地方!路易立刻提出留下工作。老板拒绝了路易,理由很简单:路易不懂皮箱制作。
不久,路易找到一份捆衣的工作,在服装厂里将衣服捆扎在一起打包运走。
一年后,路易再次来到那家皮箱店。店内恰好有客人抱怨皮箱太小了,路易在 3分钟内将20条裙子收拾好,装进一个箱子!顾客立刻买下了箱子。路易趁机对老板说:“我能让箱子物尽其用,收我做学徒吧!”这种“增值”效应,让老板破例收下了他。
路易很用功,也很聪明,他将学到的东西都利用起来。学过木工,他能将皮箱做得更结实;做过捆衣工,他就让皮箱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路易成了最棒的伙计,然而他并不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平静的生活中时刻寻找出口。
一天,皮箱店来了几个装束举止很奇怪的女人,她们不满店里没有大箱子。路 易意识到:她们应该是大贵族家的仆人。不放过任何机会的他立刻说道:“如果能去贵府看看要装的物品,做出的箱子会更合适。”为首的女仆便带上了路易。
马车最后停在了皇宫前,那大贵族竟是拿破仑二世的皇后乌婕妮!她要动身旅行,但行李已经装不下了!
路易再次展现绝活,将所有行李都装进现有的箱子,乌婕妮赏了他一盘子金币!路易说道:“尊贵的皇后陛下,您可能需要一个随从随时整理行李箱。”乌婕妮听完大笑,留下了这个聪明的皮匠。从此,路易·威登就成了乌婕妮的御用捆衣工和皮箱整理师。
很长一段时间,路易对这种生活很满足。皇宫里的月亮与巴黎街道上看到的又不一样:月华如水,细腻中流淌着雍容华贵。
然而,皇后乌婕妮太难伺候了。她性格骄横,挥霍无度,有种种怪癖。她所用的东西都必须形如满月:圆床,圆桌子,圆行李箱!
路易提出,将箱子改造成平顶,会使东西放得更牢固。这个提议让乌婕妮勃然大怒。路易满腹委屈,想要离开,又舍不得这里的锦衣玉食和特殊荣耀。然而,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抽身而退。
1854年,路易离开皇宫,在香榭丽舍大街开了家皮箱店,推出第一款平顶箱。精致的做工,尊贵的外观,人性化的设计,路易的箱子很快风靡贵族阶层,连俄国和西班牙王室都不远千里来采购。
路易·威登死后,他的儿子将经营范围扩大到手提包和背包。1896年,路易·威登的名字被缩写为“LV”,印制在产品上。迄今,LV在奢侈品业的地位不可动摇。
从乡村木匠到世界最大奢侈品集团的创始人,没有人知道,如果14岁的路易·威登没有萌生去巴黎看看月亮的冲动,世界上还会不会有LV。同一个月亮,在不同地方的确有着不同的光芒。然而,人生的物换星移,才是永恒的动力。(选自《读者》2009年24期,有删改)
1、路易·威登在立身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智慧?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篇介绍路易·威登广告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路易·威登创业的经历,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善于听。从摩登女郎鄙夷的话语中萌生到巴黎追梦。
②善于观察。偷偷打量店内客人的衣着行为后留在了巴黎。
③善于学以致用。将在木工和捆衣工中学到的都充分利用起来,把工作做好。
④善于抓住机会。抓住机会对老板和乌婕妮等表达自己的愿望达成目的。
⑤善于舍弃。适时离开锦衣玉食的皇宫。
⑥善于创新(选择)。创出第一款人性化设计的平顶箱,开创事业。(归纳正确且举例恰当即可)
2、由于广告表明了对LV品牌创始人久远的怀念,开篇写广告内容,意在引起读者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关注和对LV品牌创业艰难之旅的关注。(意思对即可)
3、示例:在人生的路上,只有不断追求才能获得成功。例如路易·威登,他从乡村小木匠到巴黎皮具店的小伙计,从皇宫的御用捆衣工到在香榭丽舍大街开创首间皮箱店,正是这种不断寻找机会改变命运的闯劲,成为他开创事业的永恒动力,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薇拉拜托聂赫留朵夫的两件事:她有一个朋友叫舒斯托娃,在她家里搜出了别人请她保管的书籍和文件,在五个月前被捕。薇拉求聂赫留朵夫设法把她释放出狱;设法替古尔凯维奇说个情,让他同父母见面,弄到必要的参考书,使他可以在狱中进行研究。聂赫留朵夫答应她回到彼得堡以后努力去办。
B.有一年聂赫留朵夫和朋友到一个偏僻乡村打熊。他们借宿的农家主人告诉他,教堂助祭的女儿薇拉想进高等女校念书,可是没有钱,想向聂赫留朵夫借八十卢布,还说毕业还他。但是聂赫留朵夫没给她钱。后来,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见到她,她成了政治犯。
C.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马斯洛娃,要求她宽恕,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马斯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马斯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D.一开始聂赫留朵夫想到,同马斯洛娃结婚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很矛盾。同时,马斯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也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她不可救药,因此他常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
参考答案:(3分)B
本题解析: B(教堂助祭的女儿薇拉想进高等女校念书,给了钱)
点评:本题和上题一样都是对《复活》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只有仔细阅读过这本书,并且熟悉该故事情节才能答出。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