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这首词中介绍了词人哪些活动?抒发了此人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光图。词人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例并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人活动:乘兴闲游,欣赏春光。抒发的情感:欢快轻松,怡然自得。(意对即可)
2、(1)动静结合,静的百花、动的虫鸟,交相映衬,渲染出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机勃勃。
(2)远近相间,从眼前的小园到远处的茅堂小桥,从而描绘出整个大自然处处盎然的春意。
(3)排比,上片结尾处花儿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烂漫,下片结尾处虫鸟的排比表现了春光的生机勃勃。
(4)敷设色彩,用桃花的红艳、李花的雪白、菜花的金黄渲染出春天的色彩缤纷、盎然生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小题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
?
小题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将“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要和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小题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就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此题思考的关键点是“对宿”和“寻”,这显然是人的动作,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案的组织还要注意两点:1、“对宿”和“寻”所表示具体情形。2、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境和感情。
小题2:此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题时一定要重视卷上的注释,“罢官后作者常到此游憩”,大致提供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并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审题时要注意,是否是“好音”,取决于人的观点态度和人生认识,这需要从前三联的描写中感受。特别是第三联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优游自在,愉悦闲适的形象。这就是组织答案的关键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毛泽东一首七绝,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1)人们一直对诗中的“劲”字备加赞赏,请分析为什么。(2分)
(2)诗的结尾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1)“劲”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松树的外在形象,而且概括了松树的内在精神——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松树都顽强地把根扎进岩缝里,蓬蓬勃勃地生长的精神。也体现出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不畏强敌、敢于斗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2)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勇于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看到人间美妙的风光。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有历经曲折坎坷,不懈努力,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这首诗中“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句中“樊笼”、“自然”分别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四句是住所四周的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所见远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近处所闻。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勾画出优美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2)“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自然”指园田,又指天然本性。这两句写出了归园田后的愉悦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宋诗,完成后边题目。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
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
(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
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
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
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意对即可,四点答对两点给满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