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3:12: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清平乐
陈允平
凤城春浅。寒压花梢颤。有约不来梁上燕。十二绣帘空卷。?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
小题1: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3分)
小题2:鉴赏“寒压花梢颤”一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刻画了一个因亲人未按约而归而(1分),孤独寂寞(1分)的抒情主人公(思妇也可)形象。(1分)
小题1: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1分),通过花枝的颤动来表现浓重的寒意(1分),不仅渲染了初春季节天气的寒冷(1分),还揭示了人物因思人而产生的凄凉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关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鉴赏的问题。注意对一些词的体会,如“绣帘空卷”,“有约不来”等,通过对词语的分析来分析人物形象。
小题1:本题主要是对句子的重点把握,注意本句的题眼“寒”子所体现出的人物情感。以及写作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释】①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参考答案:(1)“病”字。(1分)该词运用拟人修辞,(1分)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1分)
(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1分)描绘了一幅初晴后幽美、寂静、清爽的山中月夜图。(1分)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本题解析:诗歌赏析:首联中月光透过松树,在地上落下斑驳的倩影,就像在地上画了一幅图画。颔联中由于为这样的美景吸引,作者流连树下,久久不思离去。颈联中,怯风,即怕风;病雨,受雨水损害。感觉二者中共同蕴含着一种担忧的情绪。尾联中,予,有版本中用“余”,我;苦吟,推敲诗句。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寒
陈与义①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①本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小题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怯园公”是使园公担忧害怕的意思,“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小题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勇于在艰难时世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四个方面,炼境、炼意、炼手法、炼章法,答题时先解释“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看效果,此题属于炼意的题目,“怯”是“害怕”“担忧”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一种心态,一是漂泊在外,难以忍受春春寒,再则通过注释可以看出是对时局的担忧。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结合注释、题目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探究,后两句描写的是海棠,应该是托物言志,结合海棠的特点“不惜胭脂色”“独立”可以看出是保持自己孤高的性格,答题时注意注释,先答出海棠的特点,然后答自己的志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其写作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的景色的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这一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2)第二联:①对比、动静结合。第二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 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对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第三联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涛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