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6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
?
?
参考答案: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点评:鉴赏诗歌中的炼字,一般的解题步骤是:判断字的情况,指出该字本身的意思;然后描绘句子;再分析练字本身的好处(凝练含蓄,意蕴丰富;生动,形象,人格化;化静为动,具有动态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指出手法; 分析练字的内容效果。写出了景物或者事物或者画面怎样的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写了松柏、梧桐,枝连叶盖,鸳鸯双飞,夜夜长鸣。这样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男女主人公生不能偕老,死却不分离。这种大团圆的结尾,寄寓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寄托了人们的哀思
B.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联想夫妻分离的方法,富有民族特色
C.诗中以神奇的色彩,赞美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否定
D.这种浪漫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鹧鸪天
【宋】陆游①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乾道二年(1165)春,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居于山阴县南的镜湖之北、三山之下,湖光山色,兼擅其美。这首词就是写于归家初期。
1.词中表现春的意象有“新燕”、____________。
2.下列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的诗人气质中,本来就富有热爱自然的感情,当他面对湖光山色的美景时,垂钓归老之意油然而生。
B.“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一句,对偶自然,情景交融,不着痕迹,却满含情趣。
C.“歌缥渺,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句中 “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与“呕哑”相映成趣。
D.泛舟绿水青山中的闲情逸致是陆游以前在官场上很难遇到的,所以归家之后的那种恬淡垂钓的生活,才真正契合了诗人的本性。
3.末句中的“笑”字意味深长。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轻鸥
2.D
3.陆游身处南宋国事衰微的时代,力主抗金的政治主张长期受压制(陆游的生平经历),本词里面透露出来的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强作旷达的表面姿态,并非他的真正心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萤 火
赵执信①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②,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①赵执信: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其诗多反映现实生活,追求清新脱俗。②“质”即“体”。《礼记·月令》当中有“腐草为萤”的说法。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萤火虫的诗,构思新颖,语言不事雕琢。
B.开头二句以人格化手法描写了萤火虫轻盈自在的形象。
C.“虽缘草成质”二句是说萤火虫虽身世卑微,却不趋炎附势。
D.“幽人”,幽居之人,隐士。“落空阔”指飘飞在广阔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