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这学的风气一盛,李白、杜甫的诗从此不再被中国诗坛所重视了。 B.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不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了。 C.这学的风气一盛,人们从此不再学习李白与杜甫的诗了。 D.这学的风气一盛,中国诗坛上从此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了。 |
参考答案:
小题: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小题:D
小题:B
小题:与其……不如……
小题: 画匠的成功在于只求形似;画家的成功在于形神兼备。
小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本题解析:
小题: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意,找出这个比喻句的喻义。“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的本义是文中的话——“画不成的老虎,真像狗;刻不成的鸿鹄,真像鹜”,比喻义可从文中推断。
小题:通过题目提供的选项,可以用排除法寻找答案。文章开头引用的俗语,只是引出本文的话题,确定议论的范围、角度、线索,D正确。而没有揭示文章中心、观点,也没有交代写作背景,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表面看来是可以的,但这引文仅仅是“激发读者兴趣,增添文章的文采”吗?这又显得单纯些,与主题关系若有若无,仅仅是“添点文采”,由此推断引文作用不大,由此看来,这种说法不恰当。
小题:该句中的关键词是“学”字,这里的“学”即“模仿”,是亦步亦趋,这样去学杜甫、李白,按文中的说法,就只学了个“架子”,还怎么谈得上创造?A项与C项都谈了李杜的诗是不符合这个题目要求的,李杜本身的诗不在这之列。D项说“不再有李白、杜甫的地位”也不正确。
小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句中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有“淘汰扩张”“重新交配”“重新演化”“造成”“东方的物质文化”等,再将这些关键词语概括就可得出答案。
小题:解答此题可以从理解文中词语的角度来看“画匠的成功”与“画家的成功”的含义。这可以从相对相反的上下文线索来理解。
小题:这个复句是选择关系,选择关系是几个分句都说出来,要求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根据该句的上下文判断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啮,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在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3分)?(?)
A.莫高窟招引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
B.莫高窟艺术创作背景生动、鲜活。
C.莫高窟的雕塑衣饰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D.莫高窟有足以将人裹卷、消融的艺术洪流。
(2)下列理解不符合第一段画线句子原意的一项是(3分)?(?)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E.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4分)?(?)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壮丽无比。
B.彩塑雕像,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C.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D.魅力无穷,令人燥热、失态欲舞。
参考答案:
(1)B
(2)C
(4)C
(3)B
本题解析:(1) ACD都不是强调的对象 (2) 无(3)无(4) “莫深高测”不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0分)
午夜听蛙
①月色清朗如昼,蛙鸣激荡如鼓。入夏,蛙鸣初起的时候,整夜都可以欣赏到这裹挟着自然天籁的曲子。乡间的蛙鸣率性而起,自由而落,时而如花瓣飘零,时而如骤雨突降,时而如轻风微徐。若许城中也有一个人造小池塘,里面或有几只豢养的蛙,入夜那稀疏的蛙鸣怎比得过炫目的霓虹,赛得过轰响的马达。寂寞的蛙,孤单的蛙,可怜可叹的蛙呀!它们也许会想:不如做一只乡村水田里可以无忧无虑歌唱的蛙,自在快活,没有束缚,免生烦恼。
②蛙也会哀叹自己的命运?可是,蛙毫无选择的余地。
③荒山野地也罢,闹市园林也罢,蛙鼓依然响亮。或高亢,或低沉,或婉转,或直白,纷纷散落在夜的黑幕中。一日午夜,我惊诧于蛙声非凡的穿透力。如一种思想,沁入我的内心,不停地在脑中回旋、激荡、澎湃。睡意全无,思绪正浓。走出房间,蛙鸣更清晰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毫不保留地袭来。没有经过月光浸润,也没有经过雨水洗涤的蛙声,更加突显出诱人的魅力。
④“呱呱——呱呱——”层次分明,节奏清晰;“滴滴——滴滴——”音律和谐,韵味丰厚;“咕咕——咕咕——”调子浑厚,音色美妙。好一田激越了思想,丰富了乡村大地的蛙鸣啊!
⑤走进“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蓬勃诗意中,品读蛙鸣丰厚的内涵。憧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与希望。心宁静而怡然,为蛙从容淡定的品质而自惭形秽。也许欣赏这支曼妙小夜曲的只有水田里的蝌蚪,枝头的猫头鹰,不甘寂寞的杜鹃鸟,还有我这个夜半醒来的人。蛙儿们可不管这些,只管鸣叫,也许是呼朋引伴,也许是历练嗓子,也许只是闲暇时的自娱自乐。没有丝毫恼人的成分,只有沁心润肺的因子。大山因蛙鸣而愈显静默了,小溪因蛙鸣而更加欢畅了,田野因蛙鸣而倍感宽阔了,黑夜因蛙鸣而尤为丰富了。
⑥蛙鸣不绝,层层叠叠,反反复复,如《诗经》里重章叠句的调子,优雅、清新、丰厚。也许,《诗经》里许多优美的篇章就是来自自然的灵感吧。我仿佛看到远古的学堂里,一群摇头晃脑的诵经人,神情怡然,醉在悠远的意境里。蛙声一刻也没有停止,似断实续,如女子撩拨的琴弦,铮铮之音余韵悠长。尽管欣赏这美妙的乐章吧,不要去探寻是哪只娇小的青蛙发出来的。
⑦蛙鸣如梦笼罩了夜,也笼罩了我的心情。蛙是夜的精灵,蛙鸣是夜最好的抒情。一腔或忧怨,或欣喜,或惆怅,或希冀,洒在田垄间,泼在山地里。大地为席,苍穹为盖,山峦为琴,抚古今情思,奏天然绝响,多么宏大,多么旷达,多么无际无垠啊。
⑧白天是很难寻见蛙声的,阳光太强烈,人的思想也太浮躁,怎欣赏得了蛙鸣?黑暗笼罩了一切,惟有用耳朵才能感受得到细腻的蛙鸣。没有半点狂躁,丝毫马虎,那嘈嘈切切,珠圆玉润的旋律才倍显生动,才分外诱人。也许,这才是蛙鸣钟情于夜晚,青睐于月色的主要因由吧。
⑨月色洗却了思想的尘垢,蛙鸣净化了灵魂的浊污。无需深入田间,只要带着闲适的心情,在乡野大地转上一圈,或住上几宿,就一定会叹服于满田的蛙鸣。没有修饰,没有刻意,随便而作,率性而为,这支清丽的曲子就具备了激荡人心的力量。夜深了,蛙鸣不断,如一种深邃的思想把大片的黑暗照亮。
⑩也许,夜尽之时,蛙鸣也就消逝了。夏日的夜是短暂的,蛙儿们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梦,而是极尽生命之能把夜演绎得无比生动。暮色四合,蛙鸣铺展,一种思想又会在天地间升腾。
(选自《散文百家》2009年10期,作者周仕华?有删改)
小题1: 请说出⑤段中“黑夜因蛙鸣而尤为丰富了”句中“丰富”的含意。(3分)
小题2:请说说你对第⑨段中划线句子的含意的理解。(4分)
小题3:第①段中写到城中人造小池塘中的蛙鸣,有人觉得多余,不如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4: 请说说第5段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3分)
小题5: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对文章最后一句 “暮色四合,蛙鸣铺展,一种思想又会在天地间升腾”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 (3分)黑夜因蛙鸣而多了诗意,多了希望,多了心的宁静。
小题:(4分)没有修饰,没有刻意,随便而作,率性而为(1分),表现了蛙的朴实、自然、坦荡、坚定,给人的思想以深刻的启迪(3分)。
小题:(4分)示例1:不必删(1分)。对比衬托(1分),以城中人造小池塘中蛙鸣的稀疏对比自然乡村中蛙鸣的丰富,突出自由自在是作者的内心追求,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2分)。
示例2:应该删(1分)。写在这里有点突兀,与整体风格不太协调(1分)。文章主体是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作者并未围绕此展开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写城中人造小池塘中的蛙鸣显得有点多余(2分)。
小题:(3分)丰富内容,增加诗意,由蛙鸣而联想,思想穿越古今,拓展了意境,揭示了蛙声的内涵与寓意。
小题:(4分)①结构上呼应(照应)前文。与开头的月夜蛙鸣相呼应(照应),与第⑨段末“夜深了,蛙鸣不断,如一种深邃的思想把大片的黑暗照亮”相呼应(照应),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②内容上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在前文称赞蛙具有从容淡定、朴实、自然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歌颂蛙极尽自己的生命之能,努力实现自己生活目标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从生命自我实现的角度深化了文章的立意。
本题解析:
小题: (3分)(评分要求:结合上文理解,第⑤段开头部分所表达的主要含意在于这三个方面:“诗意”“希望”“心的宁静”,三点各1分)
小题:(4分)(评分要求: 答出“夜深时的蛙鸣使人抛却白天的浮躁,细腻地品味,唤醒人的思想,静静地思考”或“月色洗却了思想的尘垢,蛙鸣净化了灵魂的浊污”得2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4分)(评分要求: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分(评分要求:“丰富内容,增加诗意”1分, “拓展意境”1分,“揭示内涵与寓意”1分)
小题:(4分)(评分要求:答出2个要点得2分,简要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教 父
文/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蹄蹄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原载于《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未捞到外公尸首,是为后文写“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做伏笔。
B.小说以“我”为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串联和组织材料,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这个“我”就是作者赵冬。
C.小说通过“我”的两个舅舅在教父面前的种种表现,形象地刻画出他俩淳朴善良,甚至愚昧的性格特征。
D.第六段写“白皑皑的冰雪”,是为了照应开头“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和“教堂顶的白雪”。
E.外公临终前把那件大衣看成是“破大衣”,而念念不忘的内心忏悔却是,一件大衣竟伤了“老朋友”。这表现了外公性格中虚情假意的一面。
小题2: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在刻画教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选A给2分,全对给5分)
小题2:①兴趣广泛。②勤劳执着。③淳朴善良。④珍惜友情。⑤心灵高尚(答出三点给3分,答出四点给5分,答出五点给满分)
小题3:①对比或反衬。②先扬后抑。③语言和行动描写。
分析:①将外公和教父对比,教父本人前后对比。②先写教父的“待人谦恭、和善”,后写教父的虚伪、奸诈和龌龊的心灵。③在两个舅舅面前的欺骗语言,在为外公办丧事时候的“里外张罗得最欢”和外公突然回来后的“以病相避”。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手法3分,分析3分)
小题4:观点: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
分析:①和教父交情甚密的外公一丝不挂地上了天国,教父为他拿走了取暖的破大衣,小说似乎于平淡的叙述中结束了。②然而,“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教父于波澜陡起的转折中再未露面,小说的使命似乎真的完成了。③可是,作者还不甘心,让故事再起波澜,最后在外公的临终感言中戛然而止。④小说于一波三折,跌宕生辉,层层推进的情节中,将人物性格不断展示,最后上升到精神层面,充分展示了外公的真诚、淳朴和高尚的心灵,以及教父的虚伪、奸诈和龌龊的心灵。(观点2分,分析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我”并非实指。D项,不是照应开头,而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E项,“虚情假意”错,应为外公对友情的珍视。
小题2: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此人和其他人的关系。
小题3: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本题的效果应主要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小题4:解答这类题,重在把握情节的主要特点,然后抓住情节转化的关键点,再用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同时揭示情节的转化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那一缕清香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
走在路上,在雨中闻到一股清香。我喜欢这种清香,我也熟悉这种清香的芬芳,这是一种我叫不出名的树上飘下的、树枝上那寸许长的如韭菜叶般宽窄的白色花瓣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这样令人陶醉。有人说它是白玉兰,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我不仅见过照片上的白玉兰,也见过长在树上的真实的白玉兰。那是只有在初春才开花的,开花时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树枝上缀满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圣洁仙子,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淡然而又优雅地伫立着。
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
我不知道今天闻到的这种在雨中飘香的花叫什么名字。但在茉莉花开的季节,种花人把
莱莉花摘下,用线串成一串一串的,也把那种叫不出名的花摘下两朵与茉莉花一起串成项链。然后,花农把这些项链挂在竹竿上沿街叫卖。试想,这两种花搭配在一起,洁白,美丽,芬芳,怎能不讨女孩子的喜欢?很多女孩子一买下,就立马戴在脖子上,也有司机买来挂在汽车内的后视镜上。在故乡时,我偏爱白色的金银花、栀子花和槐花。那时,我曾种过一盆藤状的金银花。我把泥土从一楼提到二楼走廊的阳台上,再把土装在一个破边的陶瓷盆里,冬天种下金银花的光秃秃的根和藤蔓,春天就发芽了,而且长得很快。我开始把藤蔓搭在一米高的栏杆上,等藤蔓长长后又把它挂在屋檐下的晒衣架上,这株绿色的生命就成了立体的花架。就这样,随着藤蔓的延伸,花在整个走廊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微风中,那种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觉得这是个奇迹,因为他一直认为金银花多生长在野外,是不宜盆栽的,没想到它居然长得如此茋盛,开得如此灿烂,香得如此芬芳。
一转眼,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年。今年春天回家乡,母亲在河边洗衣服,还从小河堤上采摘了一束金银花回家,我把它插在一个陶瓷杯里,清香盈室,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以前。
最有趣的还是小时候与小伙伴“偷”栀子花。端午节前后,是栀子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我们村有两户人家栽种栀子花,有一家就在我家后院。我站在我家的院子里,眯起眼睛透过院墙的缝隙,会看到满树洁白如雪的栀子花,大朵大朵的,馋得我垂涎三尺。那家的主人并不大方,她宁可让那些花在芬芳后慢慢变黄枯萎也不肯送人。我与小伙伴便趁主人不在家,我放哨,她去摘,摘花时的紧张和摘到花后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故乡有很多槐花,早春二月,槐树未长叶就已经先开花了。纯白的槐花一串串挂满每一根树枝,整个村庄都被这槐花的清香笼罩着。离村庄不远的铁路两旁也全是槐树,远远望去,简直就像两堵永远也无法交汇的望不到尽头的白色花墙,还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村里众多的槐树,每年都引来不少放蜂人,每到花期,他们早早就开着卡车,运来装满蜜蜂的箱子,搭上帜布帐篷安营扎寨,放蜂,酿蜜。
我想蜜蜂采蜜是快乐的,放蜂的人也一定很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与花在一起。看着花的颜色,闻着花的芬芳,更解花的心事——他们珍惜花开花落短暂的美丽瞬间,利用它们最本质的花粉来酿蜜。
这些小小的槐花,奉献给人们的,是清香和甜蜜。
遗憾的是,在我离开故乡不久,就听母亲说村里的槐树都被砍光了,铁路两边的槐树也被砍光了。原来,有些村民在公路旁建房,老屋的宅基地留下的,都是断垣残壁。铁路两旁的槐树被砍去后种上了小麦,放眼望去,满眼的麦浪随风起伏。我再也找不到儿时夏天在铁路两边空旷的草地上放牛,坐在槐树下乘凉的美好时光了。
怀着对这些花的眷恋,在福州我也曾买过一盆栀子花。我把它放在阳台上,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花蕾一天一天地丰满,颜色由青变绿,花蕾的末端慢慢由绿泛白,花瓣绽开后,花朵洁白如玉,淡雅芬芳,让我久久不肯离开。
看着这些白色的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海棠、艳丽妩媚的芍药,它们虽然更加浓艳却淡而无味?而我钟爱的金银花、栀子花,槐花,还有南方的茉莉花以及那不知名的白花,都只是洁白如玉、不饰粉黛,却芬芳袭人。
一位花商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和快乐。他说:“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这些美丽的精灵,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缕缕清香,我更陶醉于它们纯洁、朴素的品格……
小题1:结合文章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题目“那一缕清香”文中却没有点明是哪种花的清香,这是为什么?(6分)
小题3:作者为了突出“那一缕清香”,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至少两点)。(6分)
小题4:花本无浓艳淡雅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往往赞美有些花,贬低有些花。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1)第一,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激动欣喜的心情;第二,承上启下,由看到的白花,引起下文对金银花、槐花、栀子花、茉莉花等的联想和对往事的回忆。(4分,每点2分)
(2)人们追名逐利,心气浮躁,往往失去纯洁质朴的本性,便难以发现真正美好的事物。人若沉静、朴素、单纯,就会收获更多的芳香和快乐。(2分)
小题2:作者不点明花的名字,更显得含蓄深刻。(2分)一是不需要点明,无名之花才平凡,才能反衬她的纯洁质朴的品质。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她也许就是白玉兰、金银花、槐花、栀子花、茉莉花等,她是所有的素洁而清香的花。三是花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质,正如我们人的名分地位并不重要一样。(后面三点理由,答到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作者从正面写了花的“清香”“芬芳”“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圣洁仙子”,又写我“偷花”“种花”,“蜜蜂酿花蜜”等从侧面写花的芬芳美丽。②联想和想象。 作者由这种我不知道名字的花联想到白玉兰、金银花、槐花、栀子花、茉莉花等,把美丽的花的扩大了,意蕴更深刻。③对比。 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对淳朴品质的失去感叹;“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海棠、艳丽妩媚的芍药”与“ 白色的花”对比更显出其素洁淡雅。(答象征、拟人也给分。答到两点即可。其中写法1分,分析2分。共6分。)
小题4:开放性题。从以下三种角度阐述均可:一是赞成作者的观点,爱洁白淡雅的花,做人也应该这样。二是鲜艳浓丽的花也值得赞美,因为热烈蓬勃,有个性,富有生命力。三是人不应该以个人爱好来评论花的好坏。只要考生阐述合理就给分。(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