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2 13:26: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小题1: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诗人在此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超尘绝俗、潇洒疏放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小题1:对陆羽的思慕之情;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结合题目“寻陆鸿渐不遇”,再注意景物及人物形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意对即可)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用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②仍:又。
小题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5分)
小题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小题1: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张丞相:张九龄。②涵:包容。虚、太清:均指天空。③云梦泽:今洞庭湖以北一带地区。④端居:闲处,隐居。⑤垂钓者:喻执政者。羡鱼情,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慕鱼,不若归家结网。”这里以“鱼”喻“政”。
①诗人描绘洞庭湖水有何特色?其作用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②这首诗的语言很有特色,历代评家认为“不露(干谒)痕迹”,请就此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①湖水浩瀚,波涛汹涌,水天相映,一望无际,景象壮观,气势雄伟,恰切传神,充满活力,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②此诗的语言显得不卑不亢,无摇尾乞怜之音,无阿谀奉承之语,因而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本题解析:
(1)这首诗的前半首写景,其中“平”、“混”、“蒸”、“撼”这四个动词是关键,从中不难领会出壮观的景象和雄伟的气势。而大景正好衬托出诗人的广阔胸襟,几乎也成了一种规律。
(2)所谓“不露(干谒)痕迹”,就是含蓄,这是诗家语的重要特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换一种说法。诗人想请张九龄举荐自己,但不好明说,就用观看钓鱼的人不仅仅只是羡慕钓鱼人这一比喻,这样写显得非常得体。答案中的那些话就是由此生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 )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请为第三句空格处选一个与意境相谐的词:(2分)
A乱? B空? C知? D静
(2)、第三联中“悦”字非常精炼传神,请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B(2分)
(2)答案:句中的“悦”用了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欢 悦 (1分)。“山光悦鸟性”, 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幽美的山景使鸟儿都禁不住要欢叫几声(1分) “悦”字以动村静(1分)更增添了一份幽静与淡然之气,寄托自己归隐遁世情怀(1分。意境或情感答其一即可得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