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城①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②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③,树头初日挂铜钲④。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⑤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⑥春耕。
(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释】① 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③絮帽:绵帽。 ④铜钲(zhēng):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 ⑤西崦(yān):西山地区。⑥饷(xiǎng):用食物款待别人。
(1)诗的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请问,首联如此写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了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后两句描写近景,请结合诗句具体谈谈诗人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意对即可)
(2)这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情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本题解析:
(1)《春夜喜雨》首联写“雨好”的理由:当春发生,来的及时。颔联写春雨润物无声,有奉献精神。尾联通过想象写春雨带来的生机,可以想象,花开得好,庄稼一定长得好,充满的希望。所以,喜爱有四个理由:下得及时,下得无声,下得充足,下来丰收和希望。《春雨》则主要突出两个方面:有利于农耕,雨量充沛。
(2)这一题主要从手法角度进行分析,杜诗的主要手法有三:一、直抒胸臆,二、拟人,三、想象(虚实结合);周诗的特点有:一、侧面描写,二、设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7分)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